囊謙縣香達藏紙手工造紙工藝是由公元1300年前第四代囊謙王寨吾曲吉江才時期所創(chuàng),是有帝西日巴尕布的徒弟成就者宗哇雷美多杰投拜上師后,按照自己的愿望和上師的要求下,在今日的香達鎮(zhèn)格榮灘上修建一座大經堂,當時在他的管轄內有一名特別有名的工匠學者扎西扎巴的弟子安居·曲扎西,是當地頗有名氣的專業(yè)工匠師,作為建筑設計師特邀請他到此地修筑大經堂。
經過幾年的不斷努力,他0 完成了這座做工精美、外觀莊嚴的大佛堂。后來他又在佛堂用不同方式來制作刻經板、塑像。塑造了許多精美絕倫的佛用器具和雕像。特別是他把工匠學理論知識廣泛運用在實際需求當中,為了經堂內收藏- ,邊學習其它地區(qū)的造紙技術,邊深入開發(fā)和嘗試適用于當地環(huán)境和地區(qū)的造紙技術,他運用當地獨特的材料,創(chuàng)造了藏黑紙、藏藥紙、藏毒紙等紙品。再在這些紙上運用藏區(qū)各地的書法,用金、銀、石墨等不同材質的物質作為書寫的墨寫了許多法本,館藏在大經堂內。從此,他的造紙工藝逐漸蔓延到香達的周邊環(huán)境中,而造出的紙素有“香達藏紙”之稱,當時的香達村也就名副其實地成了造紙和交易的中心地帶。
香達藏紙手工造紙工藝以狼毒花為主要原料,摻合高原地區(qū)特有的艾蒿、藏茄等草本植物,秘制成藏紙的渲染品,對其藏紙進行相應染色。大致做法是:1、將采挖的狼毒草根搗碎,取草根的外皮,再將外皮再次退掉表面薄皮,剩下的就是制造藏紙的原料。2、將加工好的原料,放入鍋中進行十余小時的沸煮。3、將沸煮好的原料倒進特制的攪桶里反復攪拌,直至原料形成糊漿,這樣原料就加工好了。4、將加工好的漿按照一定的順序倒入浸泡在水池里的紗網兜里,用手攪拌和平整均勻。5、將網兜從水池里慢慢抬高,讓水從網兜里慢慢滲出,直到原料在網兜凝固,這時就將網兜從水池里徹底取出,擺放到陰暗處。6、有薄木片摳出網兜里凝固的紙,將其放到晾板上,邊用木棒平整紙面邊曬干。
香達藏紙手工造紙工藝是康巴地區(qū)及整個藏區(qū)智慧的結晶,是藏民族典型的手工傳統(tǒng)文化,是研究藏民族民間文化的重要途徑,它蘊涵著豐富的科學價值,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歷史遺產。現正在積極申報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