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宋馬燈,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舞蹈類項目。
西宋村隸屬晶橋鎮(zhèn)陶村行政村,位于秋湖山南側。全村約200戶,700多人口,以陳、嚴、柳等姓氏為主。村中有神堂,村西有大塘。
馬燈亦稱“竹馬燈”,是一種漢族民間舞蹈形式。竹馬燈用篾扎成骨架,外面糊紙,分前后兩截,系在舞者腰上如騎馬狀,腹中點燃蠟燭,模擬騎馬奔馳或跳躍的動作。西宋馬燈起源于明萬歷年間,興盛于清代,距今約500年時間。跳馬燈由燈會出面組織,負責人稱頭首。參與跳馬燈總人數(shù)約120人,其中:有18匹馬,2頭牛,20名馬夫,4把叉,4把涼傘,4面小旗,2面帥旗,2面鳳凰旗,2把銃,大鑼、大鼓10人,小鼓6人,4只燈籠、4個火連星,洋喇叭2個,神鑼2面,打炭把1人(古時以火把照明,后來改為柴油燈,打炭把即指柴油燈),小燈籠、馬夫8人, 3人,其余為后勤保障。
西宋馬燈保留了古代戰(zhàn)陣形式,即單人出陣,雙雙對打的形式。雙方排列陣勢后,由主將出馬,與對方戰(zhàn)將對打。其次是尚武精神的傳承。通過跳馬燈的形式,把古代排兵布陣、尚武愛國的精神給繼承了下來。跳馬燈不僅在溧水地區(qū)廣為傳播,溧陽、高淳、江寧等周邊地區(qū)也受到了它的深刻影響。
信息來源: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