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祭冬是流傳了700多年的文化盛宴。2014年12月,三門祭冬被列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2016年11月30日,包括三門祭冬等在內(nèi)的“二十四節(jié)氣”,列- 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三門祭冬由祭天、拜祖、祝壽、老人宴等儀式及與之伴生的民俗文化、飲食文化組成。甄選祭冬儀式祭者是首要,且有一套嚴格的禮俗制度。
三門祭冬以亭旁鎮(zhèn)楊家村祭冬規(guī)模最大、程式最完整、傳承最完好。同時,三門祭冬又是以楊家村祭冬活動為藍本申報非遺項目的。亭旁楊氏家廟創(chuàng)建于明洪武初年!抖Y記》載:大夫三廟,士二廟。楊氏乃帝王之裔,故稱宗祠為家廟。建成后,楊氏子孫就把冬至祭祖作為尊祖敬宗的頭等大事,逐漸形成一套隆重的儀式。清雍正年間,楊氏族人重建家廟,1986年再度擴建,2016年,為了慶祝三門祭冬入世遺,楊氏家廟又進行了一次修繕。
三門祭冬由祭天、拜祖、祝壽、老人宴等儀式及與之伴生的民俗文化、飲食文化組成。甄選祭冬儀式祭者是首要,且有一套嚴格的禮俗制度。主祭一人,陪祭四人,讀祝一人,喝禮一人,以及執(zhí)事、童男童女若干人。準備的祭品也很講究,擺在最前面的是五祀,接著是大盤、小碟、大碗,最后是酒、湯等。擺盤里有十葷十素、各種糕點、水果糖果、雞蛋干果等,極盡豐盛,展示的是一年的好收成。
冬至前一天,參加儀式的村民一大早便要前往大龍嶺的高山龍?zhí),舉行取水儀式。取水前還有一個祭拜的儀式,表示對自然稟賦的感恩、對天賜圣水的感謝。取來的龍?zhí)端话愣紩b在一個青花瓷壇里,送回楊氏家廟,以備翌日祭祀者凈手、灑水之用。為什么要取龍?zhí)端?對此,擔當過主祭的楊家村黨委書記楊成來說,龍?zhí)端疄殚L流水,寓意為族氏源遠流長、子孫綿延不斷。
冬至當天,三門縣內(nèi)外20幾個村的楊姓族人會陸續(xù)從四面八方趕來,遠的有溫州蒼南、寧波象山,近的有三門海游善岙楊、橫渡長林、健跳貓頭、海潤長灣等,他們都是近百年年內(nèi)從亭旁楊家遷徙出去的,他們來的時候一般也會帶一些祭禮。
冬至日凌晨3點,楊家村街巷中就會傳出陣陣鑼聲!扒描屖菫榱颂嵝汛蠹覂x式即將開始!奔漓腴_始前,參加的人都會沐浴更衣,以示對天地祖先的尊重,而主祭和陪祭等會更換清一色的唐裝,并按照規(guī)則各就各位。
祭天和拜祖是兩個分量較重的儀式,祭天主要由主祭朝東、南、西、北對天叩拜,然后三拜九叩,讀祝感恩。拜祖時,族人起立,鳴炮奏樂。主祭者等三拜九叩,三獻,讀祝。禮畢,族人按次序拜祖。之后就是邀請戲班至中堂像前拜請三獻讀祝,禮畢,由主祭者接過蟠桃獻于祖像前,開演祝壽戲。
午時,舉行老人宴,60歲以上的楊家村老人集中在家廟品嘗冬至圓等,8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還可以額外得到2.5公斤豬肉。然后戲班子在家廟連演5天5夜的大戲,整個祭冬宣告完畢。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三門縣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獲得“三門祭冬”保護單位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