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縣壺口嗩吶是以當(dāng)?shù)孛袼谆顒訛檩d體的民間吹打樂,是晉南地區(qū)吹打樂的典型代表。主要流布于吉縣及其周邊地區(qū),常用于各種慶典禮儀活動。
根據(jù)明史記載,明嘉靖年間,朝廷重臣石寶遭貶來到吉縣,便開始從事吹打樂表演,經(jīng)過多年努力,對吉縣原有曲牌進(jìn)行了大量的充實改編,使吉縣吹打樂逐漸自成體系。之后,吉縣吹打樂享譽遠(yuǎn)近,對晉南各縣的民間音樂,起到了引領(lǐng)和示范作用。
吉縣壺口嗩吶的內(nèi)容大體可分為兩方面,一是吹奏技巧,二是吹奏曲目。吹奏技巧主要是靠苦練而來的古樸的演奏方法,如口鼻無休止循環(huán)換氣;一口吹多個嗩吶;用鼻孔吹奏;模擬動物、鳥類鳴叫;模擬男低音演唱等。吹奏曲目也非常豐富,大都以民歌、地方戲曲、民間小曲和戲劇曲牌等為素材,深受當(dāng)?shù)孛癖娤矏。主要作品有:《百鳥朝鳳》、《全家!、《抬花轎》、《六字開門》、《社火》、《大得勝》等40余首。嗩吶樂器有小嗩吶、中嗩吶、大嗩吶三種,配樂樂器有鑼、鼓、笛等。
信息來源:山西省政府辦公廳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