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習(xí)俗:
服裝:建國前,富裕人家在冬季除穿棉短襖、棉長襖、衫外,還預(yù)備皮坎背、皮毛短襖、長襖;窮人多數(shù)只穿土布棉襖、夾褲過冬,極窮者只以夾衣單褲御寒。高溫季節(jié),富者多穿麻紗、絲綢;窮者男性多裸胸露背,下著土布短褲或長褲,赤腳,背披一條藍(lán)花土布汗巾。女性,富者冬季裹輕裘,春秋季著綢緞,夏季著絲麻;窮者一年四季只著粗布衣衫。
飾戴:建國前,青年女性頭飾、首飾多銀器、玉器,諸如銀發(fā)釬、玉器鉆、銀耳環(huán)、銀手鐲、銀戒指之類裝飾品。富豪之家的婦女除有大量銀、玉之類飾品外,還擁有金、珠、瑪瑙、翡翠等精工飾戴品。女性從不戴帽,只搭藍(lán)色頭巾。有身份的男性多頭戴瓜皮帽、禮帽或氈帽。殷實之家的男人們還手戴金鎦子、銀鎦子之類。平民百姓冬季多頭戴“狗鉆窿”線帽(即線衛(wèi)生帽)御寒。
發(fā)式:建國前,本縣男性多剃“和尚頭”,在古稀老人中,亦有一些扎辮子和留“東洋發(fā)”的。少數(shù)官紳、商賈和“詩書”之家,男性多蓄大背頭或分發(fā)。女性發(fā)型以年歲大小,婚否而各有不同,女童多扎兩只朝天叉;少年扎一條發(fā)辮;進(jìn)入青年期后,前蓄“劉!,后拖長辮,出嫁時,即去掉“劉海”挽發(fā)帶簪,入中年以后,挽發(fā)后再戴上網(wǎng)套。
飲食:本縣人以食大米為主,麥面、紅薯、豆類次之。由于處于大別山區(qū),山高水淡,勞動強度大,本縣人慣于吃干飯,少喝稀粥,喜大油大葷。本縣人對吃菜比較講究,且多以熟菜為主。待客之餐,往往是菜肴滿桌。即使是貧寒之家,也要借錢拉債殷勤待客,待客除三餐之外,還要過“晌午”和過“晚上”。隆重時待客酒席名曰“雙抬席”,即每樣菜肴均是雙份,也叫“吃一席看一席”。新縣飲茶之風(fēng)尤盛,可謂全省之冠。普通人家常年儲存茶葉少則10數(shù)斤,多則數(shù)十斤,男女老少均以茶為必要飲料。可以無油少鹽而不可無茶。人們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燒開水沏茶、喝茶,然后才開始勞作。待客之茶有許多講究,賓客進(jìn)門首先捧上一杯清茶,客人邊喝,主人邊斟,一直待客人倒掉杯中茶腳方止。不知其風(fēng)俗者,往往被茶水灌得手足無措而不知其所。
居。荷w新房為居家一大盛事,親朋、好友、鄰里須來相幫并致恭賀禮。建新房的講究名目繁多,首先要請風(fēng)水先生選擇地基,然后酌定黃道吉破土動工。屋梁要選擇紅香椿或椿木制作,還要焚香燒紙,披紅掛彩,名曰“暖梁”。梁大多是偷砍別人的活立木,名曰“偷梁”!巴盗骸敝L(fēng)始于何時,無從查考,但偷砍他人樹木做梁,被視為天經(jīng)地義,無可非議之事。上梁之時,一人唱彩,眾人呼和,邊唱邊撒五谷雜糧和麥、米面制作的各種形狀的饃饃,名曰“撒梁粑”。灣里的鄰居多在上梁時前來湊熱鬧,名“搶糧粑”。
旅行:舊時出遠(yuǎn)門旅行,需要選擇黃道吉日,日子“不好”或“不干凈”一律不走,尤以商賈最為講究。經(jīng)商人一般選擇雙日出門,雙日又以四、六、八日為佳。單日中逢三、九為兇日。故此,俗有“初三、十三、二十三、姥姥給馬不去牽”之說。
婚嫁習(xí)俗:
建國前,男女婚配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媒正娶”。故包辦婚姻,買賣婚姻。定“搖窩婚”、“童子婚”、“指腹為婚”的現(xiàn)象極為普遍,并被認(rèn)為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婚嫁禮儀繁雜,主要有訂婚、換貼、送日子,嫁娶等程序。嫁娶儀式主要有迎親和送親兩種。迎親是男子坐轎到女家迎娶,并須向女方家長行初見叩拜禮,然后,女方隨轎及其嫁奩到男方完婚。送親,即男方發(fā)轎到女方,而男子并不前往,由女方兄、嫂或至親送女子到男家完婚。
生育習(xí)俗:
本縣舊時特別重視生育,多生多育被視為人丁興旺的盛事,尤其喜歡生男孩,故有“五子登科”、“七子團圓”、“十子全福”等“多子多!钡拿篮脗髡f。舊例,凡生第一胎嬰兒,男方須立即向岳丈家報喜,岳父母將早已準(zhǔn)備好的小孩衣物(名曰“毛衫”)、母雞等交報喜人帶回。嬰兒“三朝”這天,岳母以探視為名提筐往賀,并告知娘家送“月禮”的具體時間!叭币o小孩起乳名,洗澡穿衣,因此三朝又叫“洗三”!霸露Y”一般在嬰兒出生后的七至十天內(nèi)送到男方家里。滿月的當(dāng)天或第二天,產(chǎn)婦抱著嬰兒走娘家,名曰“吃滿月鹽”、產(chǎn)婦坐月期間,禁止到別人家中去,若進(jìn)了誰家門檻,將被視為不吉利。
歲節(jié)習(xí)俗:
除夕和春節(jié):除夕和春節(jié)是一年中相毗連的兩個大節(jié)。除夕日這天,全家團圓,歡聚一堂,舉行豐盛的家宴,祭奠列祖列宗,張貼對聯(lián)、門神門畫,入夜后在祖宗牌位前點燭、焚香直至天明。全家老少圍坐火塘說笑,俗稱“守歲”,戲之為“守棉襖”。雞鳴家長沐浴更換新衣、新帽、新鞋襪、禮拜祖宗、天地,迎接財神、喜神、灶神,稱之為“接年”。正月初一早晨吃餃子,然后往灣鄰拜年,以先尊長,先親近,后平輩,后疏遠(yuǎn)為序,一家不漏。初二以后,主要親朋之間相互走動,一般到正月十三為止。
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官稱“元宵節(jié)”,也稱為“燈節(jié)”。農(nóng)家歷來重視元宵節(jié),素有“十五大似年”之說,節(jié)日這天,合家團圓,舉行早餐宴。早餐搶早,象征早種早收,晚飯吃水餃,黃昏之后,家家戶戶去墳山給祖先送燈以示紀(jì)念,“圓亮”(燈火全部都點著)之后,山坡上燈光成排成行,橫豎交錯。入夜,各村、各灣組織民間藝人舉行玩獅子、劃旱船、跑竹馬、踩高蹺、下地?zé)簟⑽璨数埖任乃嚮顒,家家戶戶彩燈高掛,室?nèi)燈火通明,通宵達(dá)旦,民間稱之為“觀燈”。
清明:清明節(jié)日前三天,各家各戶即開始祭祖掃墓,給祖塋上墳搭土,戴帽掛紙(閏月年忌上土),以示緬懷,節(jié)日早餐多以臘豬頭肉為主菜,早起后,各家門楣遍插柳枝,象征春天正式降臨。
端陽:又稱端午,五月初五為小,十五為大。端午節(jié)早餐吃粽子,并以數(shù)個拋撒河、塘、湖、庫之中,表示對楚國大詩人屈原的祭奠和懷念。門窗上兩角各插艾蒿一根,象征去風(fēng)避邪。各家還要采集大量的哈蟆葉(車前子)、薄荷、苦艾曬干儲存,以備嬰兒三朝“洗三”,產(chǎn)婦洗澡,各種風(fēng)溫皮膚病人蒸洗,炙燒之用。中午吃水餃,飲-藥酒,菜肴多少不限,飲-灑以示去瘴氣避邪氣,并象征能避免蚊叮蟲咬,蛇、蝎、蜈蚣等毒蟲的侵襲。五十年代后期,飲-酒的逐漸減少,現(xiàn)基本絕跡。端陽節(jié)也是人們相互交往宴請之節(jié),新婚夫婦都要被女方娘家請去過節(jié),稱之為“新端陽”,出嫁的各輩姑娘,也被娘家請去團聚。八十年代后,已訂婚的青年女子,多被男方接去過端陽,并贈送衣服、食物和錢幣,以示厚道和禮義周全。
七月半:七月半一般從七日左右開始過節(jié),直到十五日為止。節(jié)日期間,家家戶戶要去河塘洗滌祭器,鍋碗、瓢勺,既有講究衛(wèi)生之意,也有對祖先的尊重,還象征著一年中祭奠祖先的事到此告一段落。七月半節(jié),家家戶戶焚香化紙。緬懷列祖列宗,超度孤魂野鬼。家有新亡人,節(jié)期要適當(dāng)提前,并專為新亡者多化冥錢,以示哀悼,俗稱為“新月半”。光山人對過七月半之俗比較重視,但方式各異,有的農(nóng)村有接客過節(jié)之俗,有的禁忌接客。
中秋:中秋也稱八月十五,各家各戶用新鮮糯米磨成粉,做成湯圓或糍饃饃作為節(jié)日主食。湯圓俗稱為“羹粑”。糍饃饃多用芝麻、豆類作餡,湯圓多伴豬肉、雞、鴨、鵝肉燉食。建國后,多數(shù)人家也購些月餅、糕點、糖果之類過節(jié)。入夜,合家人團聚賞月吃板栗、花生、瓜子、糕點等,共慶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