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黃河陣燈會的發(fā)源地在定興縣金臺陳村,每年農歷正月十五陳村的老藝人都會用高梁秸桿、木板、彩紙、松柏枝、泥等材料做出燈陣,讓大家渡過一個歡樂的元宵節(jié)。
九曲黃河燈會傳承至今,歷史淵源由來已久,傳說始于商朝末年,經(jīng)過幾千年的演變,九曲黃河陣逐步成為今天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集觀賞性和娛樂為一體的燈會,F(xiàn)該村仍有黃金臺土石遺址和后人所造的燕昭王廟。
九曲黃河陣燈會是以244個耙子,并在每個耙子上頂燈體現(xiàn)陣法,燈會占地10畝,陣門坐北朝南,以中間木制牌為主,以高梁秸桿為輔,用松柏枝進行裝飾。陣內每五尺一燈,全陣共439盞燈,每6根2米長的高梁秸桿扎成一個耙子,耙子之間用秸桿連接組成甬道,交織成迷魂陣,進退循行,錯綜-,又名八卦迷魂陣。每個耙子頂端頂一盞油燈。油燈用泥土手工制作而成,首先用和好的泥土捏成直徑約3厘米的圓形,類似于碗狀,然后放在火爐邊上烘干,再放入火爐里燒制,最后放入鍋里用面湯煮半個小時左右,取出晾干。用圓木板做底座,圓木板用五色彩紙粘成高約15厘米的桶狀,置于耙子頂部。中間置于燈碗,燈碗內倒入香油,用棉紙捻制燈蕊。陣中間立一個15米的高桿,張起一個大宮燈,燈下懸起八卦九連燈,共九層,每層八盞燈,俗稱塔燈。
燈會正式開始,首先舉行隆重的開陣儀式,燃放鞭炮、禮花,燃香申表,祭天,以企盼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接著南樂會奏起古樂步入燈陣,觀眾緊隨其后,俗稱轉燈。
九曲黃河陣燈會是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歷史背景。
信息來源: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