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縣地處河北省的最南部,是河北省的南大門。磁縣懷調是一個古老的板腔體劇種,上承隋唐時期的《踏謠娘》藝術成就,下接明代弦索調的藝術規(guī)范,形成于明萬歷年間至清初。最初因唱者大都站在板凳之上,被稱為“板唱”。板唱時期沒有手勢、舞蹈,僅是唱者順口喊唱,且符合一定的曲調。
磁縣懷調劇目以古裝戲為主,當地人稱“紅黑臉戲”,傳統(tǒng)劇目有《棘陽關》、《摘盔纓》、《便宜行事虎頭牌》等。劇目上多反映忠奸斗爭,將帥保邊,政治色彩很濃。懷調是以彈撥樂器為主奏樂器的劇種,其調式是1=D,主旋律徘徊在三度和小三度之間,音域顯得狹窄。唱腔呈現(xiàn)平直,特別是高音區(qū)的使用,至今突破不夠。磁縣懷調的唱腔板式有十幾種,如[慢板]、[流水]、[二八]、[緊二八]、[散板]、[呱噠嘴]等。伴奏樂器原來只有大弦、二弦、嗩吶和馬號,八十年代以來改為以板胡為主,另有二胡、低胡、琵琶、笙、笛等樂器。馬號為懷調古老而獨特的伴奏樂器,銅質,號桿四尺有余,一般用四把或六把,最少用兩把,用以烘托氣氛。
磁縣懷調生、旦、凈、末、丑行當齊全,人物刻畫細致,每個行當又有具體分工,如凈又分紅臉、大紅臉、二紅臉;黑臉又分大黑臉、二黑臉;花臉則分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同時磁縣懷調戲劇藝人也創(chuàng)造出極為豐富的臉譜藝術,刻畫的人物豐韻生動,造型古樸,線條流暢,色彩鮮明,具有強烈的民間藝術魅力。
磁縣懷調演出動作豪放,將帥出場常伴于墩子鼓、四大扇、馬號的強烈伴奏,給人以萬馬奔騰,鐵軍沖殺之感,其音響,在夜間可傳十里之外。懷調過門短小,梆子顯得緊湊,這也是群眾喜歡的一個地方,但穿把子的人非常辛苦,常常是一場戲下來,汗流浹背,氣喘噓噓。出場的人很多,整體藝術性很強,這是需要抓好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否則,舞臺陣容極易渙散,戲劇氣氛也易降低,嚴重影響演出效果。
磁縣懷調隊伍越來越少,從過去五六個團已減少到只剩下三個,而且部分劇團將懷調唱腔改成豫劇,隨著時間流逝,很多老藝人相繼去世,大量劇目唱腔面臨失傳,懷調的瀕危狀況越來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