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鞭是一種舞蹈型的運動,是流傳于中國各地的民間舞蹈。又稱打連廂、打花棍、渾身響、金錢鞭等。
霸王鞭歷史悠久,流傳很廣,在清代許多著作中對它都有記述,如毛奇齡的《西河詞話》中記載:"金作清樂,仿遼時大樂之制,有名連廂詞者,帶唱帶演,以司唱一人,琵琶、笙、笛各一人,列坐唱詞,……此人至今謂之連廂,亦曰打連廂。"康熙年間李振聲的《百戲竹枝詞》中記有:"徐沛伎婦,以竹鞭綴金錢,擊之節(jié)歌。"這種舞蹈使用的就是霸王鞭。
進行這一運動時,一手的手指上扣著繡有各種圖案的方巾,另一支手執(zhí)鞭的中端、鼓或竹片,也有雙手各執(zhí)一鞭的。舞起來時,以鞭擊打或碰擊臂、腿、肩、腰、背、腳心、膝、胯、肘、手掌等部位或地面,兩人以上舞蹈時常;ハ鄬η,隨著跳動的步伐,這些器械發(fā)出整齊有節(jié)奏悅耳的響聲。表演者人數(shù)不限,可一個人打,男女雙打,也可集體分組對打。表演者者按一定套路有規(guī)律、有節(jié)奏地揮舞擊打,形成一套跳躍、舞打的連續(xù)動作。步法有立、跪、蹲、坐、臥、行進、停留、跳躍等各種動作。擊打分十二下、十四下、十六下等,使鞭兩端交替不斷地碰打自己身體各處,也可棍與棍、棍與地碰擊。男女對打和集體對打,有"背合背"、"心合心"、"腳勾腳"、"鳳穿花"、"五梅花"、"雙采花"、"一條街"、"龍吐水等競技動作和舞打隊形。霸王鞭運動量大,有跳躍、下蹲、轉體以及許多舞蹈動作,舞蹈時用霸王鞭圍繞身體的主要關節(jié)碰擊發(fā)出的響聲和由此引動上身的擰、擺和小腿的變化和雙腳的跳動,形成各式各樣的動作。
《霸王鞭》舞曲調多為民歌小調,節(jié)奏鮮明,風格歡快、瀟灑。內容大部分反映勞動和愛情。并穿插多樣的舞步和隊形。當表演進入0時,節(jié)奏加快,動作幅度增大,穿插自如,氣氛活潑、情趣熱烈,是一項手、腳、腰、身、頭同時參與運動的傳統(tǒng)的歌舞活動!栋酝醣蕖肺璞揪袜l(xiāng)村農民為紀念霸王而創(chuàng)編,民俗性是它的重要特征之一。一是活動一般在春節(jié)期間玩耍,烘托節(jié)日氣氛;二是活動的開始儀式之中因其為節(jié)日和祭祀之用,以賦予了一定的驅邪納福的民俗色彩。
《霸王鞭》作為一項民間文藝活動,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其活動本身就要有一定的藝術性,不論從服裝道具、表演套路、音樂制作等,均給人賞心悅目的感覺。民間老藝人對霸王鞭這一民間傳統(tǒng)舞蹈貢獻頗大,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的進行改編,創(chuàng)作,再加工,使霸王鞭的形式多樣,內容更加豐富多彩,觀賞性更強,深受百姓喜愛。
霸王鞭舞作為一項傳統(tǒng)民俗活動,在時間、空間以及開展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歷史性、地域性、傳承性、變遷性、依附性等特征展現(xiàn)了其豐富而深厚的文化內蘊和藝術特質。但是由于霸王鞭年代已久,在大型的節(jié)慶活動中已被現(xiàn)代形式的歌舞表演所取代,導致霸王鞭這一民間舞蹈逐漸衰落,幾近面臨瀕危的狀況,而且目前傳承人甚少以及很多套路都已失傳,要逐漸恢復和成立相對穩(wěn)定的表演隊伍很難。
通過普查了解到霸王鞭的瀕危狀況,目前地方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對該舞進行了一系列加工整理,從表演人員的服裝、道具到舞蹈套路和音樂等都進行改編和提高,使該舞重新煥發(fā)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