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東山人的猛將神為“會”,非常信奉。不僅村村都有,甚至家庭亦有供奉。全東山有大小猛將神像,何止數百,其神賽之典,已成一鄉(xiāng)風俗。猛將神他處亦有供祀,但皆威猛有須,嚴峻無敢觸犯。而東山之猛將神像年少,面目清秀,和悅可親,雖小孩與之嬉弄,亦無顧忌,此所異于他處者。
東山之有猛將神像,始于明代。初東山欲塑猛將祖父,苦不得其容,神乃顯圣,作孩童像。像既塑成,抬過街西梢諸公井時,抬者將神像置井圈上,略作小憩,再抬卻重不能移,知神意在此受享,即就井上祭祀。以后才移新廟之靈佑廟。每至正月出會時仍抬于井上受祀。這尊神像第一個在東山受祀,東山人稱之為“老大”,以后,各村相繼塑祀,依時間先后,人們稱為:殿前0、渡橋老三、潦里阿四、漾橋阿五、席家湖阿六、吳巷阿七(后山亦有七尊神像,不作細述)。至于小猛將(小型神像)則村村都有,數不盡數。有趣者七尊大神像,都有綽號,如殿前之神像,初塑時無猛將堂,供于張師殿山門里,人稱之為“戤大阿二”,意思是沒安身處,民國后才將山門改建猛將堂。渡橋原多吸鴉片者,便被稱為“煙阿三”。潦里產蘆柴,被稱為“蘆柴阿四”,吳巷舊時較窮困,被稱為“窮阿七”等等。
出“猛將會”時,其儀仗是前列者為沖鋒帥旗,接著是“護國佑民”、“風調雨順”等祝禱旗幟,后面鑼、傘相間,少則十余項,多則上百項,鑼聲震天,傘后由四人抬著猛將神像,神后為大纛旗,少則數面,多則數十面。一般經過殿涇港等阻礙之道路,要揚大纛,擎旗者揚旗奔跑,數十面大纛迎風飄揚,甚為壯觀。
歷史上利用出猛將會之威武隊伍,和晚上各村猛將堂前旗桿上高懸塔燈,照耀如同白日,驚退來擾匪寇。如明嘉靖間之?,明末清初之湖寇,甚至民國后匪氛不靜,亦效是法,一境得安。各種猛將活動有:
大年初一,青少年敲十番鑼鼓,時而家中,時而敲向街上,樂此不倦。后各村抬著“劉猛將出巡”,謂之“賀年”,旗傘蔽日,鑼鼓震天,威儀甚盛。每至一村,必于廣場上環(huán)行一周,俗名曰“打機差”(含行禮之意);又去各戶新婚之家,名曰“送子”,由會首以布娃娃送到新房里,家人以喜錢和年糕回敬。
正月初一至初三日,潦里村10尊小猛將抬上街巡行。青年人你爭我奪,小孩成群結隊,跟著看熱鬧。
正月初五日,潦里中型猛將上街“出巡”,俗稱“路頭會”。
正月初六日,諸公井猛將出巡席家湖頭,來回三次,名曰“沖湖嘴”;潦里猛將神亦出巡從渡橋經殿涇港前進馬家底回潦里。隨著前山各村猛將神均抬到潦里,任潦里人抬著“逛”(將木雕或泥塑神像抬著走圈子,邊走邊左右搖擺晃動),稱之為“逛會”。當晚還有“夜幫鑼”。各村猛將神抬去潦里之前,后山槎灣猛將神獨轉前山,路經前山各村猛將神均要進行迎送。
正月初八日,前山各村敲鑼一遍,稱為“日幫鑼”,又稱“現(xiàn)鑼”,示意晚上要出燈,各村作好準備。黃昏由潦里人為首舉老虎旗挑燈在前,所經各村大都點起燈籠,依次加入-隊伍。一般稱為“出燈”,亦稱“出潦反”。其起源于前代潦里村人集0燈反抗官府而得名。
正月初九日,前山各村小猛將神,群集塘子嶺上,以潦里人擎一杏黃飛虎旗為前導指麾,當旗一揮,眾人抬神椅疾沖下嶺,稱為“搶會”。時觀者萬頭攢動,人聲鼎沸,人則頭破血流也不顧,拼命要爭第一,以卜蠶花茂盛!皳寱泵磕瓯仨氝M行一次,謂可拔除不祥,消災去禍!皳寱边^后,前山7尊大猛將神巡行后山,稱為“漫山轉”,因有“搶會”,故又稱為“武轉”。下午,看會者人山人海聚在新廟上觀看“轉會”。
正月初九至十二日,后山7尊大猛將(槎灣1尊大猛將先于初六日獨轉,實際只有6尊大猛將)巡行前山,亦稱“漫山轉”。后山沒有小猛將到前山,故沒有“搶會”,人稱后山的“漫山轉”為“文轉”。
正月十三日,為劉猛將誕辰,致祭猛將神,各村均在猛將堂或祠廟中燃以巨燭,粗似兒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