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拉哈:抓(音:chuǎ,為東北方言,漢字中沒有此專用字,意為“短距離迅速向前抓”或“短距離迅速向前咬”的動(dòng)作)嘎拉哈是以嘎拉哈做為游戲的統(tǒng)稱,是我國北方舊時(shí)每家必備的一種游戲。每當(dāng)晚飯后,幾家孩子聚于土炕上,一玩到深夜。嘎拉哈為骨制是狍子、鹿、豬、羊等后腿膝關(guān)節(jié)處的小骨。食用后,取出,清凈后染上各種顏色。但于生肉中剔出的嘎拉哈才是嘎拉哈中的上品,尤其光亮。
嘎拉哈四面各有名稱,正面叫“坑”,背面叫“背”,如耳一面叫“針”,另一面叫“驢”。嘎拉哈玩法靈活,可一人也可多人,以抓、搬、叨、碰為主。場地多選在炕上。
通常玩抓嘎拉哈要另外配上一只“口袋”,“口袋”用6片布片縫制而成,里面裝上麥子、小米、玉米碴子等顆粒狀糧食,意喻著“家有閑糧”。抓嘎拉哈是最為普遍的玩法,玩時(shí),多人以“手心、手背”排出次序,玩者先將若干個(gè)嘎拉哈拋撒于炕上,看清嘎拉哈每面各有幾個(gè)。將口袋凌空拋起,在口袋下落之前,將每個(gè)同面的嘎拉哈抓于手中,放置一邊,并接住下落回來的口袋。以同面所抓嘎拉哈多者為勝。如接不住,或抓錯(cuò)面,視為出局,輪到下一個(gè)。
搬嘎拉哈分為:搬尖、搬背,多數(shù)只搬尖。所謂“搬”,即為“翻過”之意。搬尖,就是將撒落的、尖未向上的嘎拉哈翻成尖向上;搬背,就是將撒落的、背未向上的嘎拉哈翻成背向上。搬嘎拉哈時(shí)也是將口袋拋向空中,待口袋下落之前,將搬的動(dòng)作完成,以所搬同數(shù)多者為勝?诖侣湮茨芙幼,或搬錯(cuò)面,視為出局。這種玩法技術(shù)要求較高。
叼嘎拉哈是一種簡易的玩法,先將嘎拉哈若干拋撒于炕面上。不分面,將口袋上拋,在口袋未下落之前,抓起一枚嘎拉哈,置于牙間咬一下,放在一邊,以數(shù)多者為勝。如口袋落回而沒有接住,視為出局。
碰嘎拉哈也是一種技術(shù)含量較高的玩法,將嘎拉哈拋撒于炕上,手中留一個(gè),以拇指食指拈住尖,另一只手將口袋拋于空中,待其落下之前,用手中嘎拉哈將撒落的嘎拉哈碰翻成同面(一般以尖為上)。以碰翻最多者為勝。如口袋落回而沒有接住,視為出局。
抓嘎拉哈這種游戲在20世紀(jì)60~80年代初期還可看到有人玩,但到了80年代末,短短不到10年的時(shí)間,這總原始的、古老的、陳舊的玩具已被陶汰,正被現(xiàn)代玩具所替代,就已經(jīng)不再為人所見,偶爾在一些人家看到3個(gè)4個(gè),也已沒有再去玩耍的心情。在90年代出生的人群中,幾乎沒有人知道“嘎拉哈”是為何物了。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