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火節(jié)
漁火捕魚是陽朔民間傳統(tǒng)的夜間捕魚方式。葉竹排頭掛著汽燈,利用魚在夜間趨光的習性,劃排于江中,引魚匯聚,然后放下絲網(wǎng)將其團團圍住,繼而放下鸕鶿,漁夫在排上蹬排呼喊,并以漿擊水,鸕鶿在水中箭一般穿梭,叼上魚兒就露出水面引頸而吞(頸子被繩索套住,魚兒吞不下),這時,漁夫伸竹篙把鸕鶿挑上竹排,把魚兒擠吐進魚簍。這種圍漁方法一般是群體出現(xiàn),少則八九張竹排,數(shù)十只鸕鶿,多則幾十張竹排,成百只鸕鶿。竹排在江上游弋,江面燈火輝煌,水下波光形成游龍晃柱,夜空回蕩著人聲拍水聲,與四周的青山巖壁構(gòu)成一幅有聲有色的立體圖畫,別有一番詩情畫意。不知多少詩人畫家為之傾倒。澳大利亞學者奧格特姆說:“陽朔漁火文化來自江中,升華于江上,把自然和文化很好地‘婚配’交融。這是一種綠色旅游活動,很有審美價值和鑒賞價值!
自1999年起,陽朔縣政府開始舉辦“漓江漁火節(jié)”,以漓江“漁火”“煙火”“篝火”三把火為主線,加上文藝聯(lián)歡,廣場民間文藝表演,以及美術(shù)、書法、攝影展出,球賽、棋賽、自行車賽等文體賽事活動,使整個縣城呈現(xiàn)出歡騰景象。“漓江漁火節(jié)”在每年金秋時節(jié)舉行,為期3天,每到那時,“漓江漁火”以“三把火”為主線,與碧蓮峰腳下河面的“四龍出水”“千盞蓮燈”連成一片,構(gòu)成了一幅“一江燈火滿江紅”的絕妙佳景。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