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怪:家家備有酸椒壇 沒有辣椒不動筷
全州人愛吃辣椒是出了名的,有全州人戲謔地改諺云:“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全州人怕不辣。”這話一點不假。筆者年輕時參加過一次村里吃辣椒比賽(鮮辣椒擂豆豉),26分鐘吃了兩斤指天椒,排名第四。
全州人愛吃辣椒的習(xí)俗,始于秦代,是為了發(fā)汗避瘴而食的。秦始皇在開通靈渠收服百越后,從北方派了50萬移民到嶺南與越人雜住,一些北方人來到全州后,因水土不服常得病,他們認(rèn)為是“南蠻瘴氣”使然,總結(jié)出喝酒、吃辣椒、喝紫蘇茶、姜茶、草火烤背、打火罐、刮沙等土辦法,尤以吃辣椒沿襲至今。為了一年四季餐餐有辣椒吃,全州人總結(jié)并運用壇子腌制酸辣椒和辣椒醬,所以從古到今,全州城鄉(xiāng)每個家庭都備有數(shù)個腌酸辣椒和辣椒醬的壇子。
第二怪:戶戶備有怪樣鍋 有嘴有耳沒得蓋
前些年,一位福建友人到筆者家,看到我家用的舊茶鍋后十分吃驚,問是什么東西?我說你猜。他邊看邊肯定地說:“怪怪怪,有嘴有耳沒有蓋,一定是件出土文物,不是秦代必屬漢代。”害得筆者笑痛肚子。當(dāng)我用該鍋煮一鍋全州姜茶請他品嘗時,這位喝了數(shù)十年功夫茶的友人,除了連呼爽快,還向我索要了一個木剁“回去做紀(jì)念”。在全州的大多數(shù)農(nóng)家都備有這種茶鍋,尤以龍水、大西江、安和、兩河等鄉(xiāng)鎮(zhèn)為最。特別是有“禮儀之鄉(xiāng)”相稱的龍水、大西江兩鎮(zhèn),但凡客人到家,不管是外地的還是隔壁屋里的,進門就是客,坐下就架鍋,先炒瓜子、花生等茶品,再煮姜茶。放一塊(約一兩)生姜在熱鍋中用木剁剁碎,加水加鹽加茶葉燒開,小杯小杯地喝。筆者調(diào)查,全州縣、鄉(xiāng)共有兼售茶鍋的鋪面64家,每年能賣出4000個左右的茶鍋。筆者僅老兩口每年要喝掉茶葉10余斤,生姜100余斤。
第三怪:米花米皮粑粑丁 民間茶點好豐富
由于全州人喝姜茶的歷史久遠,茶點的制作五花八門。除了香炒花生、瓜子外,還有米花、米皮、米粳、粑粑丁、面粳、貓耳、蓮花等。米花食用時在熱油鍋上炒爆,放進熱茶中又香又脆又爽口。數(shù)年前,筆者到龍水鎮(zhèn)一友人家做客,喝茶期間,友人的三鄰四舍有八家送來茶點,每家用小簸箕端來4~6個盤子,兩張八仙桌擺得滿滿的。在數(shù)十個茶點中,有一盤叫“紐花”的油炸點心,狀如蛋餃,花型精致小巧,花梗如火柴梗粗細(xì),中空并有花飾,造型美觀,有如一件精美的鏤空雕藝術(shù)品。
第四怪:豆腐蘿卜“滾泥”吃 忌稱豆腐叫“小菜”
全州人喜歡吃滾泥豆腐和滾泥蘿卜,始于何時已無法考證。這里的“泥”,實際上就是佐料,豆腐則要煮到浮起來。
老人去世后,親友去孝家吊唁,全州人俗稱“吃豆腐”,所以吃豆腐就成了辦喪事的代名詞;在全州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只有死了人才吃豆腐的。為避忌諱,全州人平日就把豆腐稱為“小菜”,如今的大部分鄉(xiāng)鎮(zhèn)還是這種叫法。
第五怪:四月初八做“烏飯”樹葉野草山上采
農(nóng)歷四月初八制作“烏飯”的歷史,曾在全州盛行了上千年。如今只有龍水、大西江兩鎮(zhèn)的部分村民,還在傳承著這一老祖宗留下的制作工藝。每年農(nóng)歷四月初八,人們會到山上采集烏飯葉等五種葉草,洗凈放進石碓坎中搗碎,用布包住后在清水盆中反復(fù)擠搓,將擠出的烏黑色汁液浸泡糯米,數(shù)小時后撈出曬干。制成后的糯米呈紫烏色,蒸出的糯飯黑亮誘人,清香爽口。民間傳說吃了“烏飯”,有健脾胃、去濕邪,避蚊蜂等功效。
第六怪:家家廚房有豆豉 鍋無豆豉不成菜
“小南門的豆豉,就此一斗”的俗語,全州人個個都講,可見全州的豆豉文化何等悠久。油、鹽、豆豉是全州人廚房的必需之物,不管煮湯炒菜,不管葷菜素菜,必放豆豉不可,一餐不放不行,一菜不放不行。目前全縣以石塘為基地的生產(chǎn)廠家尚有50余家,年產(chǎn)豆豉800噸左右。
第七怪:豆腐干里加五香 刮爛鼎鍋好下飯
全州特產(chǎn)五香豆腐干,名冠湘桂,走俏楚粵,被人稱為“全州第一香”,其原料雖然是水豆腐制成的,但制作工藝十分考究。五香豆腐干這一全州特產(chǎn),因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賴氨酸,維生素C及鐵、鈣等多種微量元素,不加任何防腐劑和色素,屬純綠色食品,營養(yǎng)豐富,味道獨特,深為縣人鐘愛,所以古有“五香豆腐干下飯,鼎鍋都刮爛”的俗話。外出的全州人或全州游子回鄉(xiāng)返程時,總要帶點五香豆腐干才走。
第八怪:米粉碗里加紅油 嘴不辣歪不爽快
全州紅油米粉的歷史已2000多年。該粉以鮮、辣、爽口聞名于世,是全州人早餐之最愛;縣城10余萬人,約有50%天天以紅油米粉為早餐,數(shù)十家粉店早上6點半到9點,店店排隊,店店爆滿,久吃不厭。外出游子回全州,第二天必趕早去吃一碗辣得筋脈通暢的紅油米粉,雖然滿頭大汗,卻一邊歪著嘴吸氣,一邊連呼:“爽快,爽快!”
今年初,自治區(qū)、桂林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考察組8人到全州,筆者陪他們吃了紅油米粉后,沒有一個不伸大拇指的,有個學(xué)者說:“這是我這輩子吃過的最好早餐!币灿腥藛枺骸斑@種美食為什么不向外地推廣?”我苦笑一聲說,也有人到桂林、柳州、南寧等地搞過,但到了外地味道就不同了,雖然也是新榨出的米粉,放的也是鮮骨湯和鮮碎肉,熬的紅油也技出一師,但味道就是比不上全州本土出的。有人講是水質(zhì)不同,也有人講是氣候不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假如有人找出了其中的原因,并能克服其弱點,全州的紅油米粉一定會前途無量。
第九怪:鴨血殺淋酸水碗 醋血炒鴨家常菜
有著1700多年歷史的全州醋血鴨,在全州“古肴三絕”中排位第二,是入夏后全州最時興的家常菜;成年者個個會炒,但炒的味道有出入,以發(fā)源地的文橋人炒得最好,吃一餐文橋的正宗血鴨,是人生一大快事。醋血鴨的烹調(diào)法之所以能廣泛普及,是因為它的營養(yǎng)和味道極佳,操作起來也簡單,但要做成極佳美味卻不容易,其主料、配料、佐料、火功十分考究,每個環(huán)節(jié)都來不得半點馬虎。
第十怪:豬肝連膽火煙熏不是貴客不招待
全州文橋膽肝雖然在外名聲不大,卻是全州飲食文化中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線。自古之所以有“不是貴客不招待”的-,一是因為在舊時,不太富裕的農(nóng)家,一年能制作一個膽肝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不是稀客到家,平時自己是舍不得吃的;二是制作季節(jié)受限,只有在殺年豬時的臘月才可以熏制;三是制作季節(jié)市面上很少有豬肝交易,所以膽肝在全州更顯珍貴。
十一怪:家家戶戶打年粑 火屎(炭)烤吃不用菜
家家戶戶打年粑,是全州人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習(xí)俗。古時,全州人再窮再苦過年前也要打年粑,富裕人家要打上幾擔(dān)糯米,用大缸浸泡到插田以后(小滿節(jié))還沒吃完,是農(nóng)村1~3月的主要早餐。食時從缸中撈出幾個洗凈,放在火屎上的專用烤床上烤熟,用姜茶或豆豉茶送食,吃得津津有味。
十二怪:豬肉吊在火堂上 家家戶戶烘臘菜
如果你春節(jié)期間到全州農(nóng)村去,你會發(fā)現(xiàn)一道奇怪的風(fēng)景:家家戶戶的火堂上,都吊掛著串串豬肉,從數(shù)塊到數(shù)十塊不等,沒有一家沒有,小塊的重約一斤,大塊的重七八斤,就像在搞豬肉展銷,就這是全州人俗稱的“烘臘肉”。臘肉最少烘一個月才吃,有的烘到農(nóng)歷八月十五還沒吃完。2003年,筆者陪同一韓國民俗考察團在全州東山考察時,曾吃過主人家3年前烘掛在火堂上的臘肉。家家戶戶都熏烘臘肉,不烘臘肉不代表過年變成了全州的過年習(xí)俗。
十三怪:新屋上梁拋粑粑 男女老少嘴笑歪
全州農(nóng)村上梁拋粑粑的習(xí)俗不知始于何時,據(jù)老輩口傳是“蠻久蠻久”之前就有了。建新房的主家上梁前,要經(jīng)過尋選梁、砍梁、請梁、接梁、包梁、詠梁、祭梁、上梁等繁多的儀式。特別是包梁儀式非常講究:在選定上梁吉日后,頭晚守梁過午夜后開始包梁,梁中要包歷書、筆墨、茶葉、綠豆、古幣、金花等等。一邊詠詩一邊包,包好后還要縫梁,忙到卯時(凌晨五時)開始上梁。在鞭炮聲中,木、砌兩師傅一邊詠詩,一邊用大繩拉著大梁上屋頂,安好梁后就拋粑粑。粑粑是主家和主家的至親(如已嫁女兒或姐妹)準(zhǔn)備的,一籮籮的喜粑(糯米糍粑)伴著古幣(現(xiàn)用硬幣)扯上梁頂,由木、砌兩師傅邊詠賀詩邊往下拋,本村或鄰村及來吃上梁喜酒的親友們,圍在新屋內(nèi)外大喊“拋這邊,拋這邊”,呼聲震天,笑語滿屋。人人都能搶到或多或少的喜粑,搶得多的笑歪了嘴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目前農(nóng)村拋喜粑的習(xí)俗已很少見了,但它曾被全州人沿用了上千年。
十四怪:新人要過茶酒關(guān) 農(nóng)村洞房鬧得怪
全州農(nóng)村人結(jié)婚,村中或鄰村青年必定去鬧洞房。首先是讓新郎新娘“抬茶”(米花茶),堂屋四周坐得滿滿的,一對新人抬著茶盤一個一個地去敬茶。被敬茶者先要出一道難題,讓兩位新人照做,如順口溜:“男:米花全是米,女:我今嫁給你,男:明年生娃娃,女:那是全靠你”等等,不講就不喝,不喝就過不了關(guān)。有的還要求新郎新娘做“過橋”、“吹煙”等既帶羞又難為情的游戲,不做不過關(guān),過了關(guān)才喝茶。過關(guān)后喝茶者要吟一首詩:如“新娘生得壯又肥,就像當(dāng)年楊貴妃,明年生對龍鳳胎,笑得新郎眼睛瞇”等等。抬完茶后,送新娘入洞房,新郎則要陪賓客喝吵房酒。先由客人敬新郎10杯酒,每敬一杯要吟1~2首詩;最后由新郎回敬4~6杯,才能送新郎入洞房。如今農(nóng)村抬茶的現(xiàn)象已不多了,其習(xí)俗卻為全州古俗之大怪。
十五怪:邁進瑤家兩碗酒 只喝一碗不爽快
全州東山瑤鄉(xiāng)有多種習(xí)俗,本文只選兩俗。東山瑤家好客,一進門主人就熱情地敬來兩碗糟酒,這糟酒是過年前釀的,你如果不喝,主家心里不爽快,認(rèn)為你還有一只腳在門外站著,心沒進家;你如果爽快地把兩碗酒都喝了,主人馬上請你上座,并開始?xì)㈦u殺鴨或洗切臘肉招待你……
十六怪:瑤家婚俗兩頭兼 古俗今用心開懷
東山瑤俗兩頭兼,是最體現(xiàn)男女平等,最適應(yīng)計劃生育政策的。其俗與上門女婿有區(qū)別,俗稱“上門兩邊走”;如甲家生一男,乙家生一女,兩家男女婚后兼顧兩家農(nóng)事、養(yǎng)老和財產(chǎn)繼承,如生出的后代有兩個,兩家各姓一個。這是該民族在漫長艱辛的歷史中,為了生存、繁衍、發(fā)展而總結(jié)出的一個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習(xí)俗。
十七怪:孝堂大鼓祭亡靈 四方歌師打擂臺
孝堂歌是全州的一種獨特文化現(xiàn)象。老人去世后,村人晚上全部要去孝堂陪靈,鄰村的歌師從四面八方趕去“唱孝歌”,有的不惜往返數(shù)十公里。一般唱兩夜,頭夜起鼓唱到四更,次夜唱到凌晨“倒鼓”。靈柩擺在堂屋的兩側(cè)(男左女右),大家陪棺而坐,先唱短歌后唱長歌,句中句尾打大鼓斷句。特制的“鬧喪鼓”腰鼓型,高約2尺,徑約尺二,杉木牛皮制,村村備有。老鼓師打擊出的鼓點聲美妙絕倫,鼓點隨歌師之歌韻隨時變化,快時如珠落玉盤,慢時悠揚深沉。深更半夜,音傳數(shù)里,聽后數(shù)月難忘。
孝歌分短、長兩種,短歌多唱耍言,四句一段,一句一鼓點,不管老幼,人人皆唱;長歌則由歌師唱,句句要押韻,有七字、十字,分連環(huán)、倒掛、數(shù)板等句式,一段唱腔少則20句,長可超一百句,一韻到底;可請人接唱,也可任人接唱,歌詞可隨口出,也可背唱抄本,有為亡者追功頌德,有唱時事政治政策,有唱古人古事古俗古典,有唱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唱腔聲情并茂:有的婉轉(zhuǎn)蒼涼,如泣如訴摧人淚下,有的清越激昂,讓人毛發(fā)俱張……歌師各展才華,孝堂成為歌師比賽的擂臺?诓、記性、吐詞、音質(zhì),押韻被眾人公認(rèn)為第一的人就會成為“倒鼓”的大師,為爭“倒鼓”,有“文爭”、“武爭”,文爭講謙讓,武爭靠實力。倒鼓之唱為孝堂歌的最高境界。在孝堂聽歌,你不但能感悟人生之短暫及人生必作為;也會感到人與人之間的真摯和諧;同時還會體會全州民俗之質(zhì)樸以及民間藝術(shù)的勃勃生機。
十八怪:孝家走祭儀式隆 哭讀祭文天地哀
老人過世,在出殯的頭天晚上或出殯時的村口設(shè)祭堂走祭,是全州的古俗。走祭分客祭和家祭,客祭頭天晚上在孝堂設(shè),家祭一般出殯時在村口設(shè),其形式繁多。走完祭后,讀祭文是走祭儀式的最0,一篇寫得好、哭讀得好的祭文,能感天動地,全場千人盡哭。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