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陵抬鼓”也稱“龍鼓”,是具有鼓樂和鼓舞兩種風格特點的一種民間藝術(shù)形式。它是黃陵祭祀活動和秧歌社火中常用的大型打擊樂舞。
“黃陵抬鼓”形式獨特、特點明顯,具有典型的地域風格。其小抬鼓鼓面直徑約45公分,鼓外形厚度約30公分,兩根木棍橫穿鼓梆,梢端系兩條吊帶,表演時兩人同抬同打。中抬鼓鼓面直徑約80公分、鼓外形厚度約50公分,裝飾與小抬鼓相同,表演時兩人抬一人打。大抬鼓鼓面直徑約150公分、鼓外形厚度為100公分左右,表演時由16人抬三人打,三種鼓一起擂動,氣勢磅礴,有排山倒海之勢。
據(jù)《史記.五帝本紀》《山海經(jīng)》《黃帝內(nèi)經(jīng)》《路史·疏仡紀‘黃帝》記載,傳說蚩尤銅頭鐵臂,能呼風喚雨,口吐煙火,交戰(zhàn)中口噴大霧,使黃帝軍隊無法作戰(zhàn)。因此,黃帝按照三宮五帝的玄機,八門九江的要訣,以指南車為先導,設王旗、王麾,以夔獸皮作巨鼓,用夔獸的骨頭作鼓槌擂鼓催戰(zhàn).響聲可傳3800里。黃帝指揮軍隊,三門齊發(fā),王將俱擊,終于一“鼓”作氣,征滅蚩尤。這種傳說較詳細地闡明了“鼓”是黃帝時期發(fā)明的,龍是黃帝的象征,黃陵是龍的故里。由此,這種豪邁粗獷、剛勁奔放的淳樸表演便繁衍流傳于沮河兩岸。
黃陵抬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通過多年的挖掘、搜集、整理、加工,逐步趨于成熟,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和藝術(shù)性。其表演陣容龐大,人數(shù)可達100多人.有大抬鼓一面(指揮鼓),16人抬3人打;中抬鼓四面,每面兩人抬一人打;小抬鼓16面,兩人抬兩人打;大镲32副,鼓旗四面,龍旗20面.指揮官一名。黃陵抬鼓有兩種表演形式:一種為行進路途表演,一種為廣場定位表演。兩種表演形式的基本鼓點有緊湊強烈的“沙鑼鼓”、簡煉渾厚的“擺套鼓”,以及創(chuàng)編后的“路鼓”“七錘”等鼓譜。
黃陵抬鼓曾在丁丑年清明節(jié)由陜西省文化廳組織舉辦的大型文藝演出《錦繡中華》中嶄露頭角。同年6月20日,在陜西省委宣傳部組織舉辦的電視晚會“同一條根”中,黃陵抬鼓又展示風采。10月24日在全同24個城市電視臺聯(lián)歡晚會中再次成功演出。此后多次參加延安市鑼鼓秧歌會演,以及一年一度的清明、重陽黃帝陵祭祖活動。1999年12月31日在全國迎接千禧年到來之際,“黃陵抬鼓”又以其排山倒海之勢,參加了延安市“千面鑼鼓迎千禧”大型表演,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多年來,黃陵抬鼓以其豪邁粗獷、剛勁奔放、淳樸灑脫的表演形式,使地域文化和黃帝文化有機地結(jié)合和傳承,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使人更加感受到自強不息、奮發(fā)向上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