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舞蹈十八羅漢源于南北朝時期“18強盜皈依佛門”的故事。相傳十八位強盜天良不泯,經(jīng)神仙點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從此造福人寰。所以十八羅漢表演旨在勸人從善行走正道,是一種娛樂和哲理交融的舞蹈表演藝術(shù)。該舞蹈于晚清時期傳入本地,《光緒仙居縣志》收錄了:“普光院僧眾逢七月七于院前扮演十八羅漢,觀者如潮,極一時之盛。”的景象。在解放前,十八羅漢多作為向-祈求地方平安、求雨祈禳之用,也是民間自衛(wèi)軍事組織演練陣形的一種形式。文革時期被視為“四舊”而禁止,直至上世紀(jì)九十年代得以重新發(fā)掘搶救,重新組建了羅漢隊。逢廟會、重大喜慶節(jié)日進(jìn)行活動。
在仙居縣,十八羅漢主要分布在安嶺鄉(xiāng)一帶,在當(dāng)?shù)噩F(xiàn)尚流行“七月七望好看”的俗語,這望好看其實就是觀看民間舞蹈十八羅漢表演,屆時就形成一道亮麗別致的風(fēng)俗景觀。姑娘花枝招展,小伙子精神抖擻,老年人鬢掛笑容,小商小販吆喝叫賣……漫天聲浪組成美妙的交響曲。
十八羅漢的藝術(shù)欣賞力很強,具有濃厚的傳統(tǒng)文化色彩,包含佛家、道家、軍事、武術(shù)等各方面內(nèi)容,是傳統(tǒng)文化在民間表現(xiàn)形式的一種。它分“走陣”、“測勢”、“羅漢臺”三大部分,融宗教、軍事、武術(shù)、舞蹈、娛樂、雜技表演于一爐,氣氛熱烈火爆、動作樸實豪放。當(dāng)三聲鞭炮崩天裂地后,160多名藝人披紅掛彩,在鼓號旌旗的簇?fù)硐,持刀操戟、舞棍弄棒呼嘯上場。霎時間鼓樂齊鳴,喊聲震天,旌旗所麾,“羅漢陣”壁壘森嚴(yán),“編波陣”漣漪蕩漾,“葫蘆陣”玄機四伏,“五梅陣”爭奇斗艷……十三種陣式跑動穿插變化無端,真是精彩紛呈、嘆為觀止。“走陣”之后,旌旗偃息,鼓點急促,大場面的集體舞演變成單一的雙人舞。第二部分“測勢”,即探測對方實力,由持同一兵器兩人組成對子,輪流對抗表演,直至十八般兵器表演完畢。動作粗獷有力、樸實無華,既突出個人表演技巧,又顯示雙方配合默契。最后的“羅漢臺”由“蓮花臺”、“羅漢馬”等六組造型組合而成,其中“羅漢臺”猶為精彩,被喻為“十八羅漢”精華。“觀音臺”由七人五層相疊而成,最底層的臺基由一壯漢擔(dān)任,其余六人全部相疊在臺基上。臺基造型完畢,不但要身負(fù)重壓保持平衡,并且還要沿正反方向旋轉(zhuǎn)三圈,其技高力大扣人心弦,驚心動魄。其無窮無盡的魅力令無數(shù)的熱情和汗水在娛樂里得到盡情詮釋。“十八羅漢”音樂伴奏無固定模式,均是仙居西鄉(xiāng)流行的民間音樂曲牌,多雜婺劇風(fēng)味,新人耳目。
十八羅漢作為傳統(tǒng)民間藝術(shù)的瑰寶,已載入《仙居縣志》,《仙居縣文化館大事記》對每次活動的舉行也都有記載。省電視臺、中央電視臺也曾于2004年到安嶺鄉(xiāng)拍攝《十八羅漢》專題片。2006年初,十八羅漢已作為仙居縣重點保護(hù)項目申報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相關(guān)資料:
十六羅漢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開始出現(xiàn)十八羅漢,到宋代時,則盛行十八羅漢了。十八羅漢的出現(xiàn);可能與中國文化中對十八的傳統(tǒng)偏好有關(guān),“十八”這個數(shù)是一個吉數(shù),中國文化中的許多數(shù)量表達(dá)都用“十八”,如“十八世”、“十八侯”、“十八般武藝”、“十八學(xué)士”等。佛教中也有許多“十八”,,如“《十八部論》、“十八界;、“十八變”;“十八層地獄”等,“十六羅漢”變?yōu)椤笆肆_漢”顯然與這種“十八”情結(jié)有關(guān)。十八羅漢是在十六羅漢的基礎(chǔ)上加上另兩位而形成的。最早記錄這件事的是宋代蘇軾,他在《自南海歸過清遠(yuǎn)峽寶林寺敬贊禪月所畫十八大羅漢》;文中一一列舉出十八羅漢的姓名,前十六位羅漢即《法住記》中列的十六羅漢名,新增補的兩位羅漢,第十七位是“慶友尊者”,即《法住記》的作者;第十八位是“賓頭盧尊者”。這與第一位其實是同一位,只不過一個用全稱,一個用尊稱。后來,宋代志磐在《佛祖統(tǒng)計》卷三十三中提出新見解,認(rèn)為第十七位應(yīng)是迦葉尊者;第十八位應(yīng)是君徒缽嘆尊者,也就是“四大羅漢”中不在“十六羅漢”中的那兩位。但是,到清代乾隆年間,皇帝和章嘉呼圖克圖認(rèn)為第十七位羅漢應(yīng)是降龍羅漢即迦葉尊者;第十八位應(yīng)是伏虎羅漢,即彌勒尊者。皇帝欽定,自此十八羅漢就以御封為準(zhǔn)了。藏傳佛教十八羅漢的第十七位是釋迦牟尼的母親摩耶夫人,第十八位是彌勒。十八羅漢取代十六羅漢后,影響越來越大,十八羅漢的石窟雕像不多,但在寺廟中則比較常見,一般塑在大雄寶殿中,作為釋佛或“豎三世佛”的環(huán)衛(wèi)存在。
現(xiàn)在流傳的十八羅漢因添加兩羅漢不同也有數(shù)個版本,根據(jù)明清官窯瓷繪畫中所用的十八羅漢圖看,基本為如下成員。
降龍羅漢:慶友尊者,傳說曾降伏惡龍。
坐鹿羅漢:賓羅跋羅多尊者,曾乘鹿入皇宮勸喻國王學(xué)佛修行。
舉缽羅漢:迦諾迦跋厘隋閣,是一位托化緣的行者。
過-漢:跋陀羅尊者,過江似蜻蜓點水。
伏虎羅漢:賓頭盧尊者,曾降伏過猛虎。
-羅漢:諾距羅尊者,又為大力羅漢,因過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無窮。
長眉羅漢:阿氏多尊者,傳說出生時就有兩條長眉。
布袋羅漢:因揭陀尊者,常背一布袋笑口常開。
看門羅漢:注茶半托迦尊者,為人盡忠職守。
探手羅漢:半托迦尊者,因打坐完常只手舉起伸懶腰,而得此名。
沉思羅漢:羅怙羅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騎象羅漢:迦理迦尊者,本是一名馴象師。
歡喜羅漢:迦諾伐蹉尊者,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辯家。
笑獅羅漢:羅弗多尊者,原為獵人,因?qū)W佛不再殺生,獅子來謝,故有此名。
開心羅漢:戍博迦尊者,曾袒露其心,使人覺知佛于心中。
托塔羅漢:蘇頻陀,是佛陀所收最后一名弟子,他因懷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芭蕉羅漢:伐那婆斯尊者,出家后常在芭蕉樹下修行用功。
挖耳羅漢:那迦犀那尊者,以論“耳根清凈”聞名,故稱挖耳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