鄜州飛鑼,也稱富縣飛鑼,是陜西省富縣的漢族民俗舞蹈藝術(shù)。鄜州飛鑼能夠增添節(jié)日氣氛,也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向往和追求,是陜西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
鄜州是陜西富縣的古稱,得名于唐,因飛鑼這一種漢族民間藝術(shù)流傳甚廣,并起源于唐代的鄜州之地,鄜州飛鑼因此得名。鄜州飛鑼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shù)。飛鑼,原名馬鑼,流傳于富縣交道塬一帶。為古戰(zhàn)場收兵的信號,也是戰(zhàn)士在慶賀勝利時的一種舞蹈。逢年過節(jié),飛鑼隊一般四六成雙,或八十成對,尾隨在秧歌隊的后面,走村串戶。隊員們身著騎士裝,一手掌鑼,一手握錘,敲敲打打,跳跳蹦蹦,甚是活躍。場地表演時,秧歌隊圍成一個圓圈,飛鑼在中間表演。敲打動作形式各異,如“綿羊碰頭”,即四名飛鑼隊員圍成正方形,手舞足蹈,敲打銅鑼,搖頭晃腦,兩兩沿對角線向中間聚攏,再騰空飛鑼,再后退,再飛鑼,依次反復(fù)。又如“五馬跑四角”等。一般以20人為一組,分廣場演出和過街演出兩種,規(guī)?蛇_200余人。
鄜州飛鑼的表演有三個方陣組成:一、旗臺。有大鼓、大鑼和十多面古旗組成,在表演中起著指揮全局的作用;二、鑼陣。這是飛鑼表演的主體,表演者每人手持20厘米的銅馬鑼和木制鑼捶,根據(jù)傳統(tǒng)的程式,捶、鑼擊打飛舞展現(xiàn);三、釵隊。在表演中以督陣為主,又起著鼓舞士氣的作用。特點是擊、動結(jié)合,一般是四個鑼手配一個釵手。飛鑼的著裝是以古代武十式為主而又有漢族民間文化的特點。
鄜州飛鑼深受當?shù)厝嗣竦南矏,鄜州飛鑼是古戰(zhàn)場激勵士卒精神和勝利收兵所用的一種信號工具和形式。隨著時代的演變和國泰民安,“飛鑼”便進入了漢族民間藝術(shù)的行列。每逢新春佳節(jié),在富縣的交道鎮(zhèn)一代村民們自然地去集村頭擊打歡跳,以喜慶豐收歡度節(jié)日。從前,村民們只是自由地跳躍和無規(guī)律的擊打,后來隨著各種漢族民間藝術(shù)活動的舉起,飛鑼也經(jīng)過歷代的發(fā)展逐步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地方性的“飛鑼秧歌”。由于這種秧歌表演粗獷熱烈,能夠激發(fā)人們的斗志,所以深受富縣廣大群眾的喜愛和眾多村民的參與,因而流傳于今。
鄜州飛鑼常和秧歌、水船、霸王鞭、板凳魚、老虎撲羊等組成綜合性的民間舞隊,除大場表演外,也作為一種小場節(jié)目,穿插于秧歌隊中。小場表演時,一般由一個腰鼓和四個手持小馬鑼者參加,鼓手站在中間揮槌擊鼓,四個鑼手圍鼓擊鑼轉(zhuǎn)圈。常用的動作有“掏鑼”、“飛鑼”、“綿羊碰頭”等。舞姿優(yōu)美舒展,動作瀟灑矯健。跳至熱潮時,速度歡快,節(jié)奏鏗鏘,鼓手下蹲,鑼手躍起,一起一伏,形成鮮明的對照,群眾稱為“歡式”。鼓鑼對舞,反復(fù)三次稱“鳳凰0頭”。接著鼓手下蹲,四個鑼手圍鼓邊快跑邊跳邊擊鑼,特別是鑼手躍起在空中轉(zhuǎn)身的一剎那,猶如雄鷹翱翔一般。藝人稱其為“五馬跑四間”。鼓手退出后,鑼手們—會兒成排,一會兒成行,有時背靠背斜穿而過,有時相遇后蹦起敲擊,隊形變化豐富,情緒熱烈歡快。
建國前表演飛鑼時,鄜州鑼手均按武士打扮,腰扎五色彩帶,頭插紅纓,身背雙锏,威武雄壯。鼓手身穿彩服,戴盔帽,戴髯口,扮成將軍。表演均按漢族民間秧歌服飾裝束。
鄜州飛鑼以它雄偉壯闊的場面、堅強恢宏的氣勢,展現(xiàn)黃土高原雄風,鼓舞人們創(chuàng)造美好的明天,它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是陜西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