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鐵枝木偶是廣東省揭陽市的漢族傳統(tǒng)戲劇藝術。雖形似木偶,其淵源卻是漢族民間的皮影戲。據(jù)蕭遙天在《潮州戲劇音樂志》(已收入重刊饒宗頤總纂《潮州志》)的考證,潮州皮影戲屬于南影的流派,在南宋接近滅亡時,由一班逃難的孤臣、義民將皮影戲帶到南方來。有清一代,潮州皮影戲最盛行,民間稱為“紙影戲”。因此,紙影戲在全國木偶戲中獨一無二。后來,并臺前罩的玻璃窗也棄去,號“陽窗紙影”,以別于“竹窗紙影”,民間便簡稱“紙影”了。
鐵枝木偶又稱紙影戲,是漢族傳統(tǒng)戲曲具有代表性的古老劇種之一,傳入粵東距今已有七百左右年歷史,紙影戲是潮汕地區(qū)戲劇藝術的奇葩。
晚清以前,紙影戲以影現(xiàn),叫竹窗紙影,即以牛皮雕成各種人物開狀,彩色裝飾,表演時臺內置一油燈,臺面裝一竹框,以透明白紙糊之,以為投影之所,故名竹窗紙影。但至清末一變,改影現(xiàn)為形現(xiàn),即牛皮雕形而為木偶造型,背部及兩手穿鐵線三條作為操縱,臺前改掛繡幕,這一改,本已不是影戲,而是木偶戲,但群眾習慣原來叫法,仍稱紙影戲、皮猴戲或稱圓身戲。木偶戲從屬地方劇種,當?shù)亟詾槌币舭,晚清至民國時期揭陽鐵枝木偶戲十分普及,在漁湖范圍內有近三十班,它也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高研究價值。
揭陽鐵枝木偶俗稱“紙影戲”,是中國漢族木偶藝術的稀有品種,系由南宋時期隨中原移民傳入的皮影戲演變而來。清代以后,為滿足觀眾視覺欣賞需要,藝人們逐漸把舞臺蒙上的白紙去掉,把偶像從平面改為圓身,于是“捆草為身、扎紙為手、削木為足、塑泥為頭”,在當時稱為“圓身紙影”。后經藝人不斷實踐,逐步形成偶像舞臺表演。潮州鐵枝木偶偶像由連在后面的三枝鐵枝操縱,保留了皮影操縱特點;劇目、表演動作、音樂唱腔與潮劇相同;表演時后臺由三至四人操縱木偶,盤腿而坐,每人操縱一至二尊,后面伴唱、伴樂者九至十二人;基本表演手法有:推、拉、提、撥、抖等,表演過程根據(jù)人物行當和劇情需要表演飛天、入地、點火、射箭、騎馬、張扇、劃船、武打等動作,呈現(xiàn)獨特的操縱技藝。
隨著人們藝術欣賞時尚的改變,演出市場日益萎縮;木偶班大多為半農半藝,是松散形業(yè)余藝術團體,對木偶戲的研究傳承具有一定難度,特別是一些高難表演技藝面臨失傳,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