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裝,是河南省嵩縣民間的一項古老而獨特的社火表演。
背裝,在民間故事中又稱垴裝,由河南省洛陽市嵩縣舊縣鎮(zhèn)西店村從先輩文化遺產(chǎn)眾多項目中經(jīng)十幾代人繼承、改進,并結(jié)合現(xiàn)代雜技藝術發(fā)展起來的民間絕技。背裝藝術造形獨態(tài),設計精密,故事性強,反映了嵩縣悠久的歷史、淳樸的民風,同時也創(chuàng)造演繹了燦爛的民間文化與藝術,展現(xiàn)出民間藝術的魅力。背裝藝術具有獨特的地方風味,與舞獅、旱船、鼓鐃等民族藝術相比,更具藝術感染力。
背裝,屬造型藝術,以表演故事為主。其故事情節(jié)大都取材于群眾喜聞樂見、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和歷史典故,如哪吒鬧海、七仙女送子、丑三打柴等。表演者大都以戲劇生、旦、凈、末、丑進行化妝和表演。每個故事情節(jié)的小組稱為“一垛”,每“垛”分上、中、下三部分,用鐵架和裝飾品固定在一起,既可各自表演,又可相互配合,組成一個故事整體。上層表演者稱“上裝”,多為男女兒童或者幼兒表演;下層表演者稱“下裝”,統(tǒng)一由經(jīng)過嚴格訓練且熟練掌握技術技巧的成年人表演;中間稱“中節(jié)”,主要是與故事相關的裝飾設備,承上啟下,展示故事情節(jié),給人聯(lián)想,讓人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嵩縣背裝受人追捧據(jù)說,“嵩縣背裝”有1000余年的歷史了。100多年前,這種嵩縣背裝藝術傳到嵩縣舊縣鎮(zhèn)西店村后就在當?shù)厣、發(fā)芽并得到了壯大和發(fā)揚,嵩縣背裝享譽省內(nèi)外。
來自該村白云藝術團的背裝成為廟會開幕當天上午最受歡迎的絕活——大人穿著鮮艷奪目的戲服踩著高蹺上,頭上還穩(wěn)穩(wěn)頂著一個小孩。市民們圍著他們嘖嘖贊嘆,有的人還追著行走的背裝隊伍,拿著手中的DV猛拍,很快成了“粉絲”。背裝不停,人們就不散,直等著人家歇腳“卸裝”,大家還要探個究竟:“這小孩是怎么插到您背上的呀?”“你背著他是哪個部位承重。俊薄澳氵@戲服代表啥典故。俊庇械呐窟忍不住要抱抱從背裝上“卸”下來的小嬰兒。
背裝上的小娃娃被大人頂在頭上,那可不是玩的!小孩們身上被套了個架子,架子下面的棍子扎在大人身上背的架子上,被舉在那么高的地方,要有技術更要有心情。藝術團的人員介紹,由于背裝在他們村歷史悠久,幾乎家家都有人玩,媽媽們爭相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背,這可是光榮的事呢。這次來廟會表演最小的孩子叫金藝苗,只有3個月大,被舉在那么高的地方,小藝苗竟然睡著了,直到表演結(jié)束后她被“卸”下來送到媽媽懷里,還安靜地做著夢呢。而2歲多的孟子圓被吊在一棵樹上,他哇哇地大哭著,懸空的雙腳還在亂蹬,每當走過下面觀看的媽媽身邊,他的分貝就會增加一些,可是“心狠”的媽媽可是不買賬:“在上面好好表演!”0媽說,孩子不是因為害怕,是因為表演前沒給他買想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