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寧市任城區(qū)長溝鎮(zhèn)回林村,活躍著一支民間藝術劇目“二人斗”,一人扮演,栩栩如生,引人入勝,她成了民間藝術花園里一支獨特奇葩。
“二人斗”原名兩鬼摔骨碌,傳說在明末崇貞年間,天下大旱,連續(xù)幾個月不見一滴雨,地里的禾苗都曬死了,莊稼顆粒無收,人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再加上當時1,吏治1,政治黑暗,逼迫的群眾背井離鄉(xiāng),到處乞討,糜兒賣女,民不聊生。面對熾熱的高空,人們渴望早日下雨,長溝鎮(zhèn)回林村的群眾也和全國各地的群眾一樣,心急如焚。村里有幾個年長的老人聚在一起商量如何祈求蒼天降雨,經(jīng)過討論,大家一致把心中崇拜的靈圣“龍”作為祈雨的吉祥物,決心舉辦一次“龍燈會”,拜求龍王降雨。于是,全村老少一齊動手,集思廣益,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忙活,扎制了一條長約20米多長的巨龍,活龍活現(xiàn),栩栩如生,龍身上都按距離布置了臘燭,臘燭點燃舞動起來,在夜色的蒼穹中婉如一條真龍在飛騰。同時,為了烘托人們虔誠的祈求氣氛,人們還別出心裁,制作了兩個打斗的小鬼,兩個小鬼打斗情景意在表示“下雨”與否的爭斗。經(jīng)過虔誠的祈禱后,人們選擇良辰吉日舞龍求雨,也許是村民的真誠感動了上天,“龍燈會”剛進行了一個多時辰,只見東南角慢慢升起了一層層烏云,不大一會兒,便是烏云密布,電閃雷鳴,豆大的水滴落了下來,繼而是傾盆大雨,人們歡呼起來,雀躍著,紛紛雙膝下跪,向天空叩頭,感謝“龍王爺”,一場甘霖潤澤了人們干涸許久的心田。從此,人們每年都在天旱季節(jié)舉辦一次“龍燈會”,為了避開農(nóng)忙季節(jié),人們就把“龍燈會”設在了每年的年末歲首的正月里舉行,久而久之,約定成俗,便形成了當?shù)氐拿袼住?
每年春節(jié)過后,回林村的群眾自發(fā)舉辦一次“龍燈會”,祈求“龍王爺”保佑人們平安,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當年舉辦“龍燈會”時,只有舞龍和二人斗,后來,逐浙增加了舞獅、花車、花船、大頭娃娃、踩高翹等劇目。在眾多劇目中,二人斗獨領1,倍受群眾喜愛,表演者是一個年輕人,把道具套在身上,這是個力氣活,很消耗體力,一般都是身強體壯的小伙子表演,道具是兩個容貌奇特、面目怪異的“小鬼”,摟抱在一起打斗、摔跤的造型,他們或怒目圓睜,或怒發(fā)沖冠,或咬牙恨齒,皆表現(xiàn)為“斗氣”之表情。能否把二人斗演活,關鍵在于表演者高超的演技,“橫看成嶺側(cè)成峰”,表演者的騰、挪、跌、宕、側(cè)翻、后轉(zhuǎn)、仰俯、橫臥等動作,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出兩個小鬼打斗的姿勢形態(tài),逼真感人,栩栩如生。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劇目萎縮了,而二人斗則倍受群眾喜愛。現(xiàn)在的民間藝術“二人斗”傳人李昭然從10多歲就跟老人學習此門技術,如今,象他這樣樂意研究“二人斗”的人已經(jīng)不多了,他的師兄師弟們或投身商海,或改做其他的了,惟有他依然情有獨衷。為了使這項民間藝術一代一代傳下去,他積極培養(yǎng)后人,從村里挑選、培養(yǎng)了20多個熱愛這項民間藝術的年輕人,利用農(nóng)閑季節(jié)傳授指導他們表演。在表演過程中,李師傅不斷推陳出新,使藝術精益求精。在第一屆孔子藝術文化節(jié)開幕式上,任城區(qū)選派的長溝“二人斗”藝術隊在李師傅的指導下,一舉成名,充分展示了長溝民間藝術形象,從此,長溝“二人斗”成了民間藝術花園里一朵奇葩。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