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瀚調。漢語譯意為沙漠調。民歌的一種形式。主要流行于蒙古、漢雜居的伊克昭盟準格爾旗、達拉特旗和包頭市土默特右旗,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等地。
建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重視下,漫瀚調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1996年,準格爾旗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漫瀚調)”;2007年6月,準格爾旗漫瀚調被自治區(qū)人民政府確定為第一批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6月7日,漫瀚調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提起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人們常常會想到她快速發(fā)展的經濟和日新月異的城市面貌。然而,讓人們對這個旗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經濟發(fā)展和城鎮(zhèn)建設外,還有該旗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藝術——漫瀚調。準格爾旗漫瀚調藝術源遠流長。1996年,準格爾旗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漫瀚調)之鄉(xiāng)。2008年,民間藝術漫瀚調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準格爾旗被國家文化部重新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漫瀚調)之鄉(xiāng)。
漫瀚調的“漫瀚”二字,是蒙古語“芒赫”的譯音,意為“沙丘”“沙梁”“沙漠”。漫瀚調發(fā)祥地內蒙古自治區(qū)準格爾旗正是沙丘、沙梁、沙漠遍布的地區(qū),生活在這里的蒙漢人民,以漫瀚調為自己的歌種命名,是自然的、合情合理的,也是十分貼切的。準格爾旗是“漫瀚調”的故鄉(xiāng),“漫瀚調”是準格爾旗的特產。由此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民間藝術之鄉(xiāng)。
早在一百多年前,清嘉慶、道光時期一度對蒙旗實行“借地養(yǎng)民”政策,使大量漢族移民流入準旗,形成了蒙漢雜居、農牧兼營的局面。移入漢民不但開拓了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同時也促使蒙漢旗之間文化藝術,特別是民歌藝術的交流與融合,準旗的“漫瀚調”便由此而產生。
但關于名字當?shù)匾灿辛硪环N說法:清末時候,準格爾這里的蒙漢雜居已成氣候,經常在一起吹拉彈唱,起初蒙古族唱蒙古民歌,漢族唱晉陜民歌,時間一長,一些蒙古族短調被漢族接受,而且還按著即興填詞方法隨意編詞,聽起來備感新鮮,很快又被蒙古族人所欣賞。所以“漫瀚調”又叫“蠻漢調”,說白了,就是用蒙古短調做皮兒,漢族唱法做餡兒,包成了一個整體。
漫漫翰調的演唱形式有獨唱、齊唱、對唱,而主要表現(xiàn)形式是對歌,男女對歌時,男女同腔,男聲多用假聲唱法。
“漫瀚調調脆個錚錚音,蒙漢兄弟越唱越惹親。漫瀚調是那盤根根柳,笑聲聲唱出個手拉手。黃河水繞著準格爾旗流,流進蒙漢人民心里頭。天又長來地又久,蒙漢人民的情誼萬輩留······”在我國晉陜蒙交界、黃土高原與鄂爾多斯高原交匯地區(qū),諸如此類的漫瀚調歌詞層出不窮,傳唱了近200年,也唱出了蒙漢人民團結友愛的心聲。
追溯漫瀚調形成的歷史,民族團結是其鮮明的特點。漫瀚調的“漫瀚”二字,是蒙古語“芒赫”的譯音,意思是沙丘、沙梁、沙漠。因此,漫瀚調也可以稱為沙丘調、沙梁調、沙漠調。漫瀚調的發(fā)祥地準格爾旗正是沙丘、沙梁、沙漠遍布的地區(qū)。
在準格爾旗的歷史上,長期以來蒙漢雜居、農牧兼營,蒙古族和漢族群眾在長期的勞動與生活中,互相幫助,和睦相處。天長日久,從生活方式到生活習慣上互相效仿,在文化藝術方面廣泛交流,共同創(chuàng)造了漫瀚調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并流傳至今。
漫瀚調是以蒙古族短調民歌為基礎、以漢族唱法為風格,精妙揉合而成的一個獨特的鄂爾多斯歌種。漫瀚調腔調熱情豪放,旋律樸實新穎,語言樸素無華,再加上句法整齊,節(jié)奏明快,又融合了準格爾鄉(xiāng)音土語,散發(fā)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山野風味,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準格爾旗及周邊的山西、陜西等地久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