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恩達勒,達斡爾語中意為“民歌”。它是類似于漢族山歌和小調體裁的民間歌曲的總稱。這類歌曲一般是在田間勞作、捕魚打獵、放牧采伐、騎馬趕車,以及婦女在采野菜時即興吟唱的歌曲。扎恩達勒是達斡爾歌曲主要的藝術表現形式。曲調優(yōu)美高亢,除了一部分具有固定的歌詞外,均可在固定的曲調上根據當時的情景和感受即興填詞歌曲,以反映生活現實,思想感情和愿望。
達斡爾族的“扎恩達勒”產生年代久遠,據史料記載,古代的達斡爾族人們在看到大自然的景色,在生產勞動中,為了表達喜、怒、樂抒發(fā)心聲,調整精神,消除疲勞,都會唱出一種曲調。歷史上,達斡爾族主要是以狩獵為主,兼營畜牧業(yè)、農業(yè)、漁業(yè)等。達斡爾族在黑龍江流域依山傍水,以狩獵為主,種植少量的農作物,并季節(jié)性地從事林、牧、漁等業(yè),他們在閑下時常在一起唱歌,逐漸發(fā)展成為后來的“扎恩達勒”。所以“扎恩達勒”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產生的一種曲調,反映出每個人的心情,格性等演唱藝術。
“扎恩達勒”的內容,多是反映歷史事件、生產、生活、民族英雄事跡和悲歡離合愛情,它在體載上主要包括抒情和敘事兩部分,如:牧歌、獵歌、漁歌、祝酒歌、情歌、婚禮歌、放排歌、搖籃曲等,而在形式上則有獨唱和對唱兩種,其中一問一答的對歌形式居多!霸鬟_勒”分為有歌詞和無歌詞兩種,如《心上人》、《德莫日根》等,這類“扎恩達勒”曲調豐富,結構多變,附有“訥-耶,呢-耶”的襯托詞,無歌詞的“扎恩達勒”多是觸景生情即興吟詠。只充填“訥-耶,呢-耶”的襯詞。節(jié)拍略有自由處理,曲詞也隨著感情變化。
代表作品
“扎恩達勒”《心上人》:“在歲月快速的流逝中,到來了春天的時光,放眼山野草原,披上了嫩綠的新裝。訥伊耶,尼伊耶。飛來飛去的燕子,總是成對成雙,心中思念的人兒,總是走不出我的夢鄉(xiāng)。訥伊耶,尼伊耶。”
傳承價值
“扎恩達勒”在莫旗的尼爾基鎮(zhèn)、騰克鎮(zhèn)、阿爾拉鎮(zhèn)等周邊聚住的達斡爾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達斡爾民歌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民間音樂,是古老的達斡爾民間音樂的遺存。挖掘、搶救、整理和保護民間歌唱藝術“扎恩達勒”有著重要價值!霸鬟_勒”多達上百種,挖掘、整理、搶救、保護“扎恩達勒”將推動和促進達斡爾族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它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征,在中國民歌中,實屬罕見,從實用價值看,挖掘、搶救、整理和保護達斡爾傳統(tǒng)民間音樂,“扎恩達勒”對莫旗的文化大旗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豐富各族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促進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發(fā)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