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食鬧音樂是在福建省將樂縣廣泛傳播的一種民間音樂,至今已傳承四代以上,幾乎城鄉(xiāng)到處都有清一色由農民組成的食鬧班子。將樂食鬧音樂根植于群眾日常生活,應用十分普遍,在逢年過節(jié)、迎神賽會、老年壽誕和結婚生子等喜慶場面,以及節(jié)慶舞龍乃至喪葬儀式等民俗活動中曾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給將樂百姓帶來娛樂生活的同時,也成為音樂熏陶、傳播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笆臭[”有文場和武場兩種。使用鑼鼓、大吹的曰“武場”;文場分兩……[詳細] |
![]() | 南詞流行于南平地區(qū),清乾隆、嘉慶年間,灘簧小調從蘇州傳入南平,并與閩北的民間藝術相結合,在長期演唱中,經民間藝人多次加工改造,逐步形成帶有地方韻味的將樂南詞。將樂南詞俗稱“八韻南詞”,完整的正板唱段至少由八句唱詞組成,謂之“八韻”。將樂南詞音調委婉,唱腔優(yōu)美,結構簡練,是深受將樂百姓喜愛的表演形式。其道白采用“土官話”(即帶有將樂方言腔的普通話),唱詞曲調為八韻,每韻由7字組成,一曲8句,腔調變化……[詳細] |
![]() | 福建將樂、寧化等地的客家人制作擂茶的習俗相傳已久。如今這一傳統(tǒng)習俗已滲透客家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造屋喬遷、婚姻喜事、生日壽誕、開業(yè)慶典、歡慶佳節(jié)等等,都要宴請擂茶,以款待佳賓。由于擂茶中有青草藥、芝麻、炒米、炒豆等多種佐料,故擂茶具有清香、爽口、味道獨特的口感,不僅能解渴、充饑,還能清涼降火、消痰化氣、健脾養(yǎng)胃,深受客家人的親睞![詳細] |
![]() | 將樂生產硯臺技藝始于唐、宋,在福建境內的宋明古墓中常發(fā)現古硯隨葬品。被譽為文房瑰寶的龍池硯盛于明、清,且久負盛名,一向受到書畫家和文人學士的鐘愛。2005年,“將樂民間龍池古硯制作工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準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龍池硯石蘊藏于將樂縣古鏞鎮(zhèn)石門嶺一帶。清朝乾隆年間修撰的將樂縣志,對用于制作龍池硯的硯石作了明確記載。這種硯石出產在縣城之北,距城關十里的石門嶺一帶![詳細] |
![]() | 將樂是福建四個傳統(tǒng)手工造紙大縣之一,生產毛邊紙的歷史十分悠久,據《中國書法工具手冊》記載,將樂是我國最早生產毛邊紙的地方之一。而將樂的毛邊紙又數靈山秀水的龍棲山“西山紙”最負盛名。據《福建通志》記載,將樂西山紙在唐、宋時代頗負盛名,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2008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技藝類擴展項目名錄。西山造紙技術工序復雜。需經砍嫩竹、斷筒、削皮、撒石……[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