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宋元時期,中國的遠洋木帆船備受各國商人、使節(jié)的青睞,重要原因在于中國帆船具有很高的安全性,這種安全性即來源于帆船中的水密隔艙。所謂水密隔艙,就是船艙中以橫隔板分隔開的彼此獨立且不透水的各個艙位。水密隔艙的使用不僅增加了船體的強度,而且即使某一艙位觸礁進水也不危及其他艙位,保證了船舶航行的安全性。與此同時,水密隔艙作為船殼板彎曲的支撐點,也提高了帆船的堅實度。我國的水密隔艙造船技藝早在13世紀末就由……[詳細] |
![]() | 福建木雕素來與浙江木雕、廣東木雕并稱為“中國三大木雕”。隋唐以來,福建木雕尤以佛、菩薩、羅漢等廟宇木雕最引人注目。廟宇木雕至今仍在晉江東石等地有著廣泛的傳承,其中潘山廟宇木雕最具代表性,其傳承者累積了豐富的寺廟建筑雕刻經(jīng)驗,并不斷革新寺廟建筑雕刻技藝。潘山廟宇木雕技藝的源流可上溯至清雍正年間的陳世清匠師,經(jīng)傳六世到陳敬象匠師(于1925年入贅柯家后改名柯子慶),其對原有木雕技藝加以改進和創(chuàng)新,融會……[詳細] |
![]() | 燈謎活動在晉江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唐貞元進士歐陽詹擬制中藥謎,被藥鋪荔枝姑娘猜中,雙方喜結(jié)良緣的故事至今尚在晉江民間傳誦。明清以來,晉江海上交通順暢,經(jīng)濟日興,文風大盛,民間燈謎也隨之活躍,并相繼有李贄的《推謎類談》、林桂舟的《錦江林畫中隱語》等著作問世。民國時期,涌現(xiàn)出謝云聲、周曉堯等一批著名謎家?谷諔(zhàn)爭時期,晉江成立有民間燈謎組織——談虎樓,以燈謎形式進行抗日救亡宣傳。改革開放以來,燈謎活動……[詳細] |
![]() | 深滬褒歌就是漁們在出航或歸帆水程上,為驅(qū)散航程的寂寞和孤單,同航又相鄰的船只互邀“合四句編歌仔”,以此來營造一些輕松氣氛,消除勞累而自然發(fā)出的一種心聲。歌詞大多是即景生情,即興編唱,內(nèi)容一般是以他們在與大海搏斗進行多種形式的生產(chǎn)勞動的呼號為主線,進而抒發(fā)出生產(chǎn)和生活中的各情感或所見所聞![詳細] |
![]() | 柯派高甲戲丑行表演藝術(shù),又稱柯賢溪表演藝術(shù),形成于1930年,當時柯被譽為“閩南第一丑”、“丑大王”;柯派高甲戲丑行表演藝術(shù)有男女丑之分,男丑有破衫丑、公子丑、傀儡丑、服丑、家丁丑等,女丑由男扮最富特色,特別是女丑表演火爆、熱烈、夸張、幽默,富有濃郁的山野氣息,素來以通俗面貌風行于閩南民眾之中?屡筛呒讘虺笮斜硌菟囆g(shù)是高甲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支主要流派,它以泉腔弦管演唱戲文,除了具備高甲戲善于博采眾……[詳細] |
![]() | 安海端午嗦啰嗹習俗,又叫采蓮。端午節(jié)午后,人們抬出供奉的龍王頭雕像焚香叩拜,走街串巷進行采蓮活動。由于行進間反復(fù)詠唱《采蓮歌》,領(lǐng)唱者每唱一句歌詞,眾和聲高歌嗦啰嗹啊伊嘟啊啊咧,意為消災(zāi)納福,因而稱采蓮為嗦啰嗹。是日,小鎮(zhèn)人家還要煎饦補天、結(jié)粽,在大門口插松艾、室內(nèi)燒蒼術(shù)蟬蛻,小孩身佩虎仔香袋,闔家老幼穿新衣上街游賞,登白塔投饦,以弭禍祛瘟,祈福安康。還開展水上捉鴨子等活動![詳細] |
![]() | 在海峽兩岸,有兩個濱海鄉(xiāng)村都叫東石,一個在福建晉江,一個在臺灣嘉義,兩地共同擁有一個全國獨一無二的元宵燈俗--閩臺兩東石,共數(shù)一宮燈。東石數(shù)宮燈活動每年正月十三開始,為期三天,閩臺兩東石上一年新結(jié)婚的新郎官都把新娘陪嫁的宮燈掛到三公宮里,元宵午夜時分,眾新郎官齊集三公宮,主事者通報今年臺灣及本地的宮燈數(shù),共慶兩岸人丁興旺。閩臺東石燈俗見證兩岸民俗相同、神緣相通、血緣相連。……[詳細] |
![]() | 屬泉州“跳鼓”舞中的一個分支,主要分布在泉州城鄉(xiāng)及晉江、石獅、下南安一帶。內(nèi)容表現(xiàn)《水滸傳》梁山泊好漢化妝成雜耍戲班,以賣藝為幌子,伺機混進城門,劫法場、掄盧俊義的這段故事。人物角色一般有魯智深、顧大嫂、孫二娘、阮小二、時遷、燕青、扈三娘、武松等8人。道具主要是小鼓,扁形,8寸寬2寸厚,雙邊有環(huán),套在雙手,用中指撥時可使轉(zhuǎn)動。其余還有木魚、雙鈴、拍板、小叫、錢棍、花扇等。舞者各執(zhí)道具,逗趣取樂,動……[詳細] |
![]() | 晉江布袋木偶戲即南派布袋戲,指泉州地區(qū)掌中木偶戲,以泉腔演唱,有別于唱北調(diào)的漳州北派布袋戲。1951年7月,閩南布袋戲定名為掌中木偶戲,是我國木偶戲中的稀有劇種。南派布袋戲流行于閩南地區(qū),其源頭可追溯到晉代《拾遺記》及五代《化書》、南宋《巳末元日》中的史料記載。明中時至清末,是南派布袋戲興起與發(fā)展時期,民間傳說和《臺灣通志》稱,布袋戲興起于明嘉靖間,創(chuàng)始人為后來被譽為“戲狀元”的梁炳麟。清中葉,晉……[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