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主崇拜是白族獨有的一種原始宗教崇拜,“本主”被視為地方保護神,每個白族村寨都有自己的獨立本主廟。本主廟中泥塑的雕像稱“坐像”,用香柏樹等上好木質(zhì)的材料雕刻成一套與正廳塑像相似的完整的雕像,稱“行像”。每逢祭祀本主時,全村老幼一起參加,焚香沐浴后將本主行像請到村里稱為“下殿”的本主行宮。迎本主活動中,人們組織打霸王鞭,跳“耕牛舞”,唱滇戲,老年人們組織焚香禱告。……[詳細] |
![]() | 二月八太子會是沙溪壩傳統(tǒng)的宗教民俗活動節(jié)日。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六至二月初八在寺登街舉行,二月初六起由佛教“阿吒力”信士們至“興教寺”將“太子”(少年釋迦牟尼)請到本主廟中,初七祭祀拜佛,初八下午時分,即送佛返回興教寺![詳細] |
![]() | 劍川木雕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根據(jù)史料記載,唐代時,劍川木匠就承擔(dān)了南詔五華樓木雕構(gòu)件的制作工作;宋代,曾有劍川木雕藝人進京獻藝,轟動京華。清代學(xué)者張泓在其《滇南新語》中記述:“滇之七十余縣及鄰滇之川黔桂等省,善規(guī)矩斧鑿者,隨地皆劍民也。”可見當(dāng)時劍川木雕木匠之眾多,流傳之普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劍川木雕有了很大的發(fā)展。首都人民大會堂、民族文化宮等重要建筑都飾有劍川木雕![詳細] |
![]() | 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石雕久負盛名,自唐代就有盛譽,明清時大批劍川石匠應(yīng)召入宮,參加北京故宮、圓明園的修建。新中國成立后,又參加過首都人民大會堂、民族文化宮等重要建筑的工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寶山石窟突出反映了劍川石雕的藝術(shù)特色。梅園村自古就是遠近聞名的石雕之鄉(xiāng),梅園村現(xiàn)從事石雕業(yè)者有190多戶,占全村總戶數(shù)的83%,全年收入達100多萬元。石雕是該村經(jīng)濟支柱產(chǎn)業(yè),產(chǎn)品種類繁多,分為民用建筑基礎(chǔ)……[詳細] |
![]() | 在大理劍川,最富魅力的人文景觀便是以這里為中心舉行的一年一度的石寶山歌會。石寶山歌會是白族地區(qū)盛大的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會期從農(nóng)歷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初一。劍川,洱源,大理,麗江,蘭坪等地的白族群眾從四面八方匯集到此,唱曲對歌,觀光游覽。弦歌之聲,夜以繼日地飄蕩在山間林莽,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上得山來便會盡情抒展歌喉。老年人認為,在歌會上唱白曲,可以得到吉祥,亦或是平日在家已向神靈許下愿心,為保清吉平安,會……[詳細] |
![]() | 青姑娘節(jié)時間是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這天劍川縣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婦女都要參加活動,她們紛紛捐錢,聚會在一起,專門請人扎一個青姑娘的偶像,給她穿上白族的盛裝,把她抬到秋千架上蕩秋千,眾人圍著她邊舞邊唱,娛樂一番,然后到海尾河邊舉行祭奠儀式。晚上,由一人舉著“青姑娘”偶像作前導(dǎo),眾婦女隨后,繞遍村中的大小街道,邊走邊唱敘事長歌《青姑娘》。隨后再回到村中的場地上,和“青姑娘”蕩秋千,直到深夜。最后把“青……[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