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司崗里》是佤族關于解釋宇宙萬物和人類起源的神話傳說,流傳于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等佤族地區(qū)。在西盟佤族佤語中,“司崗”是“石洞”、“洞穴”的意思,“里”是“走出”、“出來”!八緧徖铩奔础皬氖蠢锍鰜怼。由于佤族沒有文字,《司崗里》的起源時間已無據(jù)可考,但從今天仍普遍存在于佤族家庭中口傳家譜的父子連名、逆推上連分析,其存在已超過700年!端緧徖铩芬载粽Z口耳相傳、傳唱、背誦等形式一代代流傳至今,其主……[詳細] |
![]() | “筒裙上織著天下的事,那是祖先寫下的文章,那是阿佤山的民謠,那是與生命相依的古歌!币会樢痪,藏著佤族人民的古往今來,記錄阿佤山的前世今生。佤族織錦傳承古法技藝,一經(jīng)一緯循環(huán)往復,形式多樣,主要以黑、紅為主色,黃、綠、白、藍相間,粉色、棕色為輔助色,像極了掛在佤山蒼穹下的一道道彩虹。融入了綠水青山、森林花草、彩霞云霓,獨特的色彩和紋樣構成佤族織錦獨樹一幟的風格,體現(xiàn)了阿佤人民詩意浪漫的衣食住行、民……[詳細] |
![]() | 木鼓舞,佤語稱“各老代刻落”,是廣泛流傳于思茅市西盟佤族自治縣佤族村寨的民間舞蹈,它與佤族拉木鼓的民俗活動密切相關。歷史上,佤族把木鼓視為通天神器和山寨的保護神,也是佤族部落出征決戰(zhàn)、召集成員、舉行祭祀活動必不可少的器物。在長期歷史進程中,佤族形成了與木鼓有關的舞蹈,并根據(jù)形式與場地不同,分為拉木鼓舞、跳木鼓舞、祭木鼓舞等。鼓點有多套,敲法也有多種。擊鼓者均為男性,每只木鼓由2~4人合敲,男女老少……[詳細] |
![]() | 庫扎是拉枯語音譯,為度年的意思,是云南省西南山區(qū)拉祜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年傣歷三月或四月初舉行,節(jié)期四、五天。節(jié)日第一天清早,當外寨來過節(jié)的親人放響火槍時,人們迅速集中,敲著鋩鑼、象腳鼓到寨門迎接。當主客隊伍匯合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向來客敬酒和往身上撒米,以示祝福。爾后人們先到村中負責宗教事務的安占家,向安占叩拜祝福,然后唱歌跳舞。上午,各家抬著裝有豐盛食品的竹籮,拿著火槍和一根畫有圖案的標竿,紛紛來……[詳細] |
![]() | 阿曼,有的支系叫利曼,有的叫西曼,因方言不同,叫法稍有有差異。佤族傳統(tǒng)阿曼大致有三種:一是格亞永,即寨子頭人;二是格利俄,部落酋長;三是王,即邦國的君王,奇怪的是未見史籍記載佤族有國家。但他們傳說自己有過國家耿佤,并且國王叫王。佤族頭人,無論是寨子頭格亞永,還是部落酋長格利俄,西盟叫窩朗,他們都共同保留其先民濮“尊貴者裹紅布頭”的習俗。另外,格利俄(窩朗)這一級的頭人衣服上還飾太陽、月亮、星星、雙……[詳細] |
![]() | 佤語“阿曼”是各種官人的總稱。除了一般民眾服飾,佤族還專有阿曼的服飾。 阿曼,有的支系叫利曼,有的叫西曼,因方言不同,叫法稍有有差異。佤族傳統(tǒng)阿曼大致有三種:一是格亞永,即寨子頭人,二是格利俄,部落酋長;三是王,即邦國的君王,奇怪的是未見史籍記載佤族有國家,但他們傳說自己有過國家耿佤,并且國王叫王。佤族頭人,無論是寨子頭格亞永,還是部落酋長格利俄,西盟叫窩朗,他們都共同保留其先民濮人“尊貴者裹紅布……[詳細] |
![]() | 拉祜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人口約434000人。拉祜族先民屬于古代羌人系統(tǒng)。拉祜族男子身穿淺色右衽交領長袍和長褲,喜歡佩刀,系腰帶,腳穿布鞋,頭戴包頭,長袍兩側有較高的開衩,領口衣襟等處用深色布條鑲邊,包頭用白紅黑等各色布條交織纏成。拉祜族婦女服裝具有青藏高原婦女服裝的特點,穿的是黑布長衫,長至膝下,兩側開衩且開衩較高,立領右襟,綴有銀泡裝飾,喜……[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