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擺舞是思茅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拉祜族世代相傳的集體舞蹈,極有特色,不受時間、地點、人數(shù)的限制,只要高興,便相聚而舞,節(jié)日喜慶、婚喪嫁娶尤其盛行,深受群眾喜愛。擺舞以女性為主,以象腳鼓、铓、镲等為主要伴奏樂器,領舞者邊敲奏樂器邊起舞,眾人或手拉手圍圈而舞,或列隊而跳。表演形式大體有兩種:一種是步法型,強調腳的動作和踏、踢、跺、擺、劃、小跳等步法,身段動作既熱烈又靈活;另一種為擺手舞,以手臂和肩的上下擺……[詳細] |
![]() | 南段村位于思茅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糯福鄉(xiāng)的最南端,西南和南面與緬甸接壤,自古就是軍事戰(zhàn)略要地,南段行政村總面積65.4平方千米,下轄10個自然村,1個茶廠。全村現(xiàn)有人口468戶,2026人。人均耕地面積3.5畝,人均收入855元(2003年)。該村有李、羅、白、王等4姓,以李姓為多,故“佛爺”、“卡些”都要由李姓擔任。村寨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保持完好,森林面積60105畝,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生活方式、……[詳細] |
![]() | 拉祜族葫蘆笙制作工藝在拉祜族聚居區(qū)十分普遍,思茅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木嘎鄉(xiāng)南六村南嘎河寨是葫蘆笙制作技藝水平較高的一個拉祜族村寨。拉祜族的日常生活、生產勞動、逢年過節(jié)、紅白喜事等都離不開葫蘆笙。南嘎河拉祜族的葫蘆笙制作較精細,主要工具為6~7種大小不同的刻刀,原料包括堅竹、泡竹、空心竹、葫蘆、酸蜂蠟和鉛等。制作工藝十分精細考究,音管和葫蘆的選擇都非常認真。制作過程主要有摘葫蘆、修葫蘆(修整外形和掏孔……[詳細] |
![]() | 葫蘆笙舞是拉祜族有代表性的一個大舞種,主要流傳于臨滄市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的忙糯鄉(xiāng)、勐勐鎮(zhèn)、大文鄉(xiāng)、勐庫鎮(zhèn)等拉祜村寨和思茅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木戛鄉(xiāng)等拉祜族聚居區(qū),是以吹葫蘆笙為伴奏的民間舞蹈。清道光《云南通志》載:“倮黑聚時,親戚令飲,吹笙為樂”。道光《威遠廳志》之二載“倮黑鯁直……男女雜聚,攜手成圈,吹笙跳舞”。拉祜族葫蘆笙舞有兩種活動形式:一種是在民族節(jié)日中儀式程序規(guī)范,要求按規(guī)定跳……[詳細] |
![]() | 拉祜族史詩《根古》主要流傳于思茅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和其他拉祜族聚居地區(qū),是一部描述拉祜族先民繁衍遷徙的敘事性史詩。遷徙是拉祜族社會發(fā)展中一段重要而又漫長的歷史,在拉祜族心目中就是祖先和歷史的象征。這部敘事長詩主要敘述從秦漢時期開始,拉祜族先民告別了他們繁衍生息的青藏高原,從傳說中遙遠的北方密尼都庫、諸海厄波等地起步,歷經千辛萬苦,跨越幾個世紀,跋涉數(shù)萬里,一直遷徙到“勐緬密緬”(今臨滄一帶),最后……[詳細] |
![]() | 葫蘆節(jié),拉祜語稱“阿朋阿隆尼”,時間在農歷十月十五、十六、十七日三天。傳說,拉祜族是從葫蘆里走出來的,故葫蘆是拉祜族的吉樣物和生活伴侶。拉祜族用葫蘆裝水酒,裝火藥、儲藏谷種,做蘆笙。葫蘆有許多優(yōu)點,裝水清涼,裝酒不變味;裝谷種裝火藥不易受潮。拉祜人出門總離不開葫蘆,尤其是男人,身上至少要帶三個葫蘆,一個裝水或酒、一個裝火藥、一個就是葫蘆笙。葫蘆節(jié)期間,瀾滄等地舉行隆重的物資交流會,開展葫蘆文化節(jié)活……[詳細] |
![]() | 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波闊嘎闊”演唱的一部長篇詩體創(chuàng)世神話,流傳于云南省思茅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境內。全詩共17個篇章,2300行,內容敘述造天地日月、造萬物和人類以及人類初始階段的生存狀況等,是拉祜族人民傳承歷史悠久的口述文學精品。牡帕密帕由“嘎木科”(會唱詩的人)和“魔巴”(宗教活動主持者)主唱,也可有多人伴唱或多人輪唱;歌詞通俗簡練,格律固定,對偶句居多。曲調優(yōu)美動聽,調式因地域不同而有差異,演唱……[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