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辛縣清音戲流傳淮河、西淝河、渦河兩岸,源自安徽琴書。民國年間,安徽琴書老藝人谷保寬在安徽琴書的腔韻的基礎(chǔ)上,吸收花鼓戲、四句推子和“夜落金錢”、“太平年”等地方小調(diào),獨創(chuàng)出可以表演小戲的幾個調(diào)式,如大非板、小非板、慢板、快板、花腔、剁子等。其伴奏樂器主弦是板胡、二胡、三弦、墜胡等,表演分生旦凈末丑,從而創(chuàng)編了地方色彩濃厚,小隊伍在小場所可以表演的小戲劇——清音戲。20世紀(jì)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為興盛期,90年代由于后繼無人逐漸式微。清音戲主要是家族傳承,已兩代相傳,創(chuàng)始人尚健在,F(xiàn)利辛縣已整理出五集清音戲《五女拜壽》,并在剛剛成立的藝術(shù)說唱團(tuán)進(jìn)行技藝傳承,以期清音戲可以重新活躍于當(dāng)?shù)匕傩盏奈幕钪!?a href=/culture/48/qingyinxi.html class=blue target=_blank >[詳細(x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