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毛筆制作工藝的歷史久長悠遠,是傳播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重要工具,居于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之首。書法家周汝昌在其《永字八法》中對毛筆評價極高:“沒有毛筆,莫說繪畫,就連漢字也絕對不會發(fā)展進化成今天的狀況”。據(jù)《史記》載:秦始皇令蒙恬與太子扶蘇筑長城,公子與恬需定時向始皇帝奏報,“恬取中山兔毫扎束,狐貍毛為心,鹿毛為柱,黃羊毛為被,竹管為之,名曰筆,所謂蒼毫。”他們即用此筆寫奏章向朝廷匯報。春秋時期晉成公曰:“古今之事,非文莫祥,文字之煩,非筆莫記。筆者,畢也,能畢萬物之形,而序自然之理,誠文人之至寶,天地之偉器也!苯(jīng)過數(shù)千年歷史長河的傳承演變,到了近現(xiàn)代,中國的制筆業(yè)更加成熟,其中安徽宣城、浙江湖州兩派制筆工藝尤為鼎盛,其制筆工藝之精良世所稱道。“每歲宣城進筆時,紫毫之價貴如金”!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