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迎駕酒的傳統(tǒng)釀造技藝是指迎駕廠一帶槽坊所普遍采用的傳統(tǒng)手工釀造技藝,流傳到今天共有96道工序。迎駕酒的釀造和消費習俗是霍山人民在生產和生活中形成的,深深打上了大別山文化的印記。在傳統(tǒng)迎駕酒釀造中,其原料采用當地的小麥、大米、高粱、糯米、玉米,使多糧釀造的迎駕酒具有幽雅細膩的復合香氣和綿甜凈爽的口感。所在環(huán)境位于北緯30°附近,氣候溫和、濕潤,特別適合釀酒微生物的生長。釀造區(qū)域水質清純、甘甜,是釀酒……[詳細] |
![]() | 楓斗的出現已有200年以上的歷史,實踐證明,新鮮的石斛不能長久保存,而通過藥工將新鮮石斛加工成楓斗以后,石斛就不易霉爛、蟲蛀和變質,F如今加工楓斗的重點地區(qū)為安徽、浙江和云南等地。各地的加工方法有所不同,浙江和云南加工的鐵皮楓斗均為螺旋狀,而安徽六安的霍山石斛楓斗呈現彈簧狀,俗稱“龍頭鳳尾”,霍山石斛楓斗傳統(tǒng)炮制技藝于2010年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在九仙尊霍山石斛的高級技術顧問、安徽……[詳細] |
![]() | 四弦書是安徽皖西傳統(tǒng)的戲曲劇種之一,它以獨特的演奏技巧,多種形式的唱腔運用以及豐富的板式節(jié)奏變化,在民間曲藝中獨樹一幟。四弦書因其主要伴奏樂器四胡有四根弦而得名,最初演唱的是皖西民間小調,后形成[樂白調],并由此衍生出[樂調]、[白調]、[歡樂調]、[憤樂調]等曲牌,又吸收了墜琴的演奏技巧,遂成型。歷史四弦書歷史悠久,至今已有150多年歷史。演唱四弦書最著名的藝人是霍山的劉應才,霍山縣委、縣政府對……[詳細] |
![]() | 中醫(yī)淠衡鈍齋學派,是皖西地域醫(yī)學的重要流派之一,由前清秀才徐大昭先生1901年懸壺行醫(yī)肇始,迄今已110余年,共傳四代,在省內外都有一定影響力。其特點一是學術上自成一家,與眾不同,論傷寒發(fā)前賢未竟之旨,辨溫病啟后學方便之門,治肝病起寒溫重癥之衰。二是傳承上脈絡廣泛,影響甚遠,培養(yǎng)出眾多醫(yī)林人杰。尤其劉鐘奇先生,因其出名最早,享年最久,工作時間最長,而在皖西最著影響。鐘奇先生帶徒上10人,其子劉大賦……[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