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苗家八合拳是盛行于古丈縣苗族地區(qū)的一門傳統(tǒng)武術競技,在默戎鎮(zhèn)九龍村和坪壩鄉(xiāng)張家坪村廣為流傳,并流布于領近的吉首市、瀘溪縣、花垣縣、保靖縣各地。據(jù)苗族八合拳傳人證實:清末民國初期,九龍洞苗族抗捐抗稅英雄龍延久,在苗拳的基礎上,擷納了峨眉、武當?shù)扰扇g的優(yōu)點,獨創(chuàng)出一門易于傳授的拳術。默戎鎮(zhèn)和坪壩鄉(xiāng)位于武水支流翹水河流域,山高坎陡,九龍洞村周邊有旦武營,土蠻坡營,曹家營,龍鼻咀營等碉卡。飽受外族欺辱的……[詳細] |
![]() | 古丈毛尖茶手工制作技藝,是古丈縣各族人民經(jīng)過無數(shù)代人艱苦探索,不斷實踐總結出來的一套完整的制茶工藝,從而使毛尖茶色、香、味俱佳,飲譽海內外,多次榮獲國際國內大獎,暢銷世界各地,為古丈縣各族群眾脫貧致富打開了一條新路。中國是茶葉的故鄉(xiāng)。早在周初,巴國已制作貢茶獻給周王室。在茶葉栽培和制作由西南向東部擴展的過程中,地處荊楚武陵之腹的古丈縣,恰好處在中國茶葉發(fā)展史上一個初始輻射過度帶上。河西白鶴灣戰(zhàn)國楚……[詳細] |
![]() | 苗族團圓鼓舞流行于古丈縣河蓬鄉(xiāng)民族傳統(tǒng)舞蹈,產生于漢代之前,源于苗族古代祭祀活動。據(jù)《古丈坪廳志·民族卷》記載:“刳長木空其中,冒皮其端為鼓。使婦人之美者跳而擊之,擇男女善歌者,皆衣優(yōu)伶五彩衣,或披紅氈,戴折角巾,剪五色紙兩條盤于背,男女左右旋繞而歌,迭相和唱,舉手頓足,名曰跳鼓藏!边@是祭祀性的歌舞活動。隨著時代變遷,團圓鼓舞從祭祀中分離出來,成為苗族人民喜聞樂見的歌舞表演樣式。新中國建立初,古……[詳細] |
![]() | 家族婚嫁歌(古丈縣)土家族婚嫁歌,俗稱“哭嫁”,又名出嫁歌,土家語叫“畢基卡銼柱祭”。是一部土家族婦女在千百年來的婚俗活動中、口耳相傳、集體創(chuàng)作的抒情敘事長歌。它主要流布于湘、鄂、渝、黔等省市的土家族聚居地區(qū),能用土家語演唱婚嫁歌的古丈縣境內尤為流行。土家族婚嫁歌,歷史悠久,特色鮮明,風格別致,清代改土歸流后,“興哭”、“哭發(fā)”作為土家族婚俗的主要內容而盛行。清代詩人描寫土家族婚嫁歌場景的《竹枝詞……[詳細] |
![]() | 土家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鼓的本身是一種民俗事象,每個民族不僅有琳瑯滿目的鼓,而且還有美不勝收的鼓文化。土家族的信仰、禮儀、生產和生活習俗、節(jié)慶、娛樂等等,無不涵蘊著鼓文化的內容。由于土家族特殊的人文地理環(huán)境所形成的風俗習慣,在土家族聚居的山寨,不論觀其形式或是察其內容,土家族的“鼓”文化特點十分明顯地呈現(xiàn)在土家族人的風俗習慣中,通過對風俗中鼓文化事象的探究,將有益于我們……[詳細] |
![]() | 苗族跳香流行于湖南省古丈、吉首、花垣、鳳凰及沅陵、辰溪等縣市苗族聚居區(qū)。瀘溪縣古屬楚地,楚人“重淫祀,信鬼神”,故巫儺文化盛行。2008年,苗族跳香被確定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苗族跳香,其歷史淵源可謂久遠。苗族先民們懾于自然不可抗拒的威力,為了緩解恐懼意識,只能祈求神靈的保護,于是便創(chuàng)造了神。從跳香敬奉的神靈來看,有360座木雕神像,分別是天王、地王、人王、谷王等諸多神像;還敬奉了……[詳細] |
![]() | 古丈跳馬節(jié)流行于湖南省古丈縣古陽鎮(zhèn)太平村和雙溪鄉(xiāng)宋家村及其附近土家族聚居的村寨。土家族跳馬節(jié)內容非常豐富,包括許馬、擇日、扎馬、操旗、調年、駕馬、西可樂、出馬、祭神、跳馬、燒馬、抬老爺、審老爺、燒老爺?shù)葍热荨?008年,古丈跳馬節(jié)被確定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古丈縣古陽鎮(zhèn)由原古陽鎮(zhèn)和城關鄉(xiāng)合并組成,是古丈縣政府所在地。古陽鎮(zhèn)位于古陽河畔,是個典型的山區(qū)小縣城,土家族人口占一半,縣城四……[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