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馬舞亦稱“竹馬燈”“馬燈舞”“跑馬舞”“跑馬燈”。流行于益陽、沅江一帶。亦稱“燈船”。嘉慶《崔東璧先生行略》:“元夜、端陽俗有燈船之戲”。據(jù)1808年《沅江縣志》載:“元宵剪彩為燈,有龍燈、獅燈、馬燈之別,或扮傀儡于庭前鼓吹歌舞以慶至!敝耨R用竹篾編制成馬頭、馬身,用紗布縫在馬頭、馬身上內可點蠟燭。馬身中間留空穴,可立扮演者。馬頭掛著一朵鮮艷的紅花,馬頸吊響鈴,將竹馬用繩巧妙的掛在舞馬者身上,馬身四周用彩布圍著懸地,舞馬者一手拉韁,一手拿其它道具,行跑馬步,很像騎士。竹馬燈大多由民間職業(yè)劇團扮演成戲劇人物故事,有趙子龍長板坡救主、一男一女的楊中保與穆桂英、劉關張三兄弟,以及八虎搶幽州等。其表演動作有:探路、馴馬、引路雙引路、虎嘯馬驚、駿馬飛騰等。伴奏以鼓、鑼、鈔三大件,氣氛熱烈,大都在春節(jié)……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