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南省永順縣土家族吊腳樓(又稱“轉角樓”)建造技藝是土家族人民在長期社會生活中創(chuàng)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被專家學者稱為古建筑的“活化石”。轉角樓的建造,源于春秋戰(zhàn)國,興盛于唐宋,彭氏政權統(tǒng)治湘西后,轉角樓開始全面發(fā)展。清雍正年間解除梁柱、蓋瓦之禁,轉角樓又廣泛流布。新中國成立后,人民居住條件有較大發(fā)展,轉角樓的建造技藝達到頂峰。但是,隨著社會進程的加快,轉角樓逐漸被現(xiàn)代建筑所取代,傳承區(qū)域……[詳細] |
![]() | 《小兒提風療法》是土家族獨具特色的治療小兒疳疾方法,效果顯著,對保護小兒精氣神具有神奇的療效,對下一代健康成長提供了重要保障,是永順縣石堤鎮(zhèn)老土醫(yī)周大成的祖?zhèn)髅胤!队理樋h志》記載:“土民患病崇神鬼,多賴延巫驅邪,兼以草醫(yī)治療!庇州d:“諸如外科中醫(yī)彭廉家,民國8年就位縣紅十字中醫(yī)館,醫(yī)技精通”!吨袊良易鍤v史人物》記載:“外科名醫(yī)彭廉泉(1868—1952)是永順縣石堤鎮(zhèn)水塔村人”!锻了就醭[詳細] |
![]() | 土家人自稱“畢茲卡,是一個勤勞勇敢歷史悠久的,具有光榮傳統(tǒng)的民族。很久很以前,他們從很遠很遠的地方遷徒而至在武陵山區(qū),酉水兩岸游移,當看到一束陽光透過密林,照射到一塊地方時他們就在那里住了下來,后來他們把那里稱之為“麥寨”意太陽照到的地方。初始時,他們在“禾撮”里住了下來,以圍豬,趕肉為主過著艱難的日子,有詩曰:“山舍多黃茆,淳樸如太古,其人居鳥巢,牧童唱巴歌”的刀耕火種狩獵捕魚的原始生活。由于巖……[詳細] |
![]() | 永順木雕流傳久遠,自江西彭氏入主溪州,帶來了攻木之工,木雕藝術得以發(fā)展,木雕工藝大體分兩大類,有浮雕和透雕,以浮雕為主。在設計借鑒傳統(tǒng)的散點-,鳥瞰式-等構圖,講究布局豐滿,散不松,多不亂,層次分明,突出主題。表現(xiàn)情節(jié)具有以小觀大的藝術效果,特別適合表現(xiàn)故事性強的內(nèi)容,在工藝操作上,有圖稿設計,打坯,修光等。藝術高超的老藝人,不用其稿,直接雕刻,當創(chuàng)作一幅新作品時,他們憑著記憶默寫,一邊聽人念內(nèi)容……[詳細] |
![]() | 石雕與木雕屬于姊妹藝術,遠古時期的石匠,只會做一些粗活,如建造房屋的石凳、晾方巖、石磨、石雕、石碾和豎立一起造型簡單的墓碑、石碾房等。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石雕藝人與木雕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使石雕藝術得以發(fā)展和提高。逐漸出現(xiàn)了人物雕、龍鳳雕、獸雕、花鳥蟲雕四大門類,工藝上出現(xiàn)了人物雕、浮雕、透雕、塔臥石雕,尤以建功德碑、貞節(jié)牌坊、墓碑等。貞節(jié)牌坊雕刻藝術極為講究。龍鳳、敖魚、人物、花鳥草蟲圖案齊全,……[詳細] |
![]() | 湘西土陶是土家族特有的生活用品,它的生產(chǎn)工序原始產(chǎn)品品種多,式樣全。從生產(chǎn)工序和流程上看,它首先要選料,制丕,曬丕,裝窯,燒窯等四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產(chǎn)品品種主要有,碗、壇子、缸、鹽、罐、油燈。選料:選料是第一道工序,是采用當?shù)匾环N軟性石頭。將其碾成粉末,過篩后即成。熟料。制丕:將過篩后的,熟料和水揉均,成可塑狀即可。制丕時,將丕泥放在轉盤上,工匠旋轉轉盤,用手掐出,具體形狀。曬丕:制好的泥丕,安放在一片……[詳細] |
![]() | 竹編技藝歷史久遠,是傳統(tǒng)手工藝的典型代表。它主要分布在永順縣芙蓉、小溪、朗溪、永茂、石堤、砂壩、萬坪等鄉(xiāng)鎮(zhèn)。清朝乾隆時期的《永順縣志》曾有描述:“二三月間,婦女結隊,負背籠……”,同治年間的《永順縣志》也有記載:“出則背負簍,援山拾薪……”。這里記載的背籠、簍都是竹編之一種,通過加工,主要編織品有:籮筐、簸箕、米篩、床、椅、篼、涼席等。永順的竹編技藝,自古以來都是篾匠一代代口傳身授,在實踐中逐漸掌……[詳細] |
![]() | 土家族過年和漢族不同,要過“趕年”,在土家語里稱“起老嘎卡”,土家族過趕年是湘西土家族民間最大的節(jié)日。過趕年時間是:如臘月大,過二十九日;如臘月小,則過二十八日。因為總是比漢族提前一天過年,故叫做過趕年。土家族過趕年,具體分三個階段:一是準備階段,即從臘月二十三日開始到過“趕年”這天,每天都有具體的安排;二是敬神階段,即在過“過趕年”這天的下午三時左右,按照順序先后敬供歷代祖先、彭公爵主、灶神、土……[詳細] |
![]() | 土家年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族一個重要而古老的節(jié)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而獨特的風俗習慣,代代相襲。雖然,這種過年(土家語:儂咔)被提前了一天而被稱為過趕年,但其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風俗,流傳至今而被保留了下來,其內(nèi)容的豐富多彩,持續(xù)時間之長,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也是少見的。2010年5月18日,土家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春節(jié),即年節(jié)。前清時……[詳細] |
![]() | 傳說鄰家嫁女娘邀呼目伴來商量三三五五團團坐你哭一場我一場《哭嫁歌》,是土家族的習俗民歌。姑娘在出嫁前一個月里,要唱《哭嫁歌》,用歌聲來訴說土家族婦女在封建買辦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運和對自己親人的眷戀不舍之情。按照習俗,姑娘要哭唱七天到半月,最多的要哭唱一個月,直哭得聲音嘶啞仍不?!犊藜薷琛返目蕹问匠绦騽t根據(jù)出嫁的進程來劃分的,分為:“一人哭唱”和“兩人哭唱”和“哭團圓”三種形式,“一人哭唱”即……[詳細] |
![]() | 土家族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區(qū)流傳最廣的一種古老的民間器樂合奏,它歷史悠久,曲牌繁多,技藝精湛,表現(xiàn)力豐富,是土家族獨有的藝術形式。土家族打溜子主要分布在湘西州酉水流域土家族聚居的永順、龍山、保靖、古丈4縣68個鄉(xiāng)鎮(zhèn)。土家族打溜子與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土家人的婚嫁、壽誕離不開打溜子,年節(jié)喜慶要打溜子,特別是土家族的傳統(tǒng)舍巴日更是少不了打溜子。由溜子鑼、頭鈸、二鈸、馬鑼組成的打溜子樂隊,能將各類樂器……[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