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龍港道情源于明末清初,龍燕一帶連年發(fā)大水,百姓流離失所,一些茶藝人被逼,將茶戲的唱腔加以改編,配上一個漁鼓筒、扎板,隨水尋岸去他鄉(xiāng)謀生,他們初始多是單檔徒歌,沿門傍戶換得一點裹腹之食,漸漸走進堂會、廟會、茶館、酒肆,當水退后,又流落回鄉(xiāng),結幫賣唱,這樣客、里往返不掇巡演,培養(yǎng)了不少聽眾群體,也就成就了曲種的形成。一般一人獨立拉場演唱,一人一臺戲,常講唱大型故事連臺本,主要曲目有:《韓湘子化齋》、《……[詳細] |
![]() | 《山伯歌》亦稱《英臺記》,是陽新民間長詩的典型代表。以“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為內容,以獨特的七音五句子為基本句法,五句一韻,語言通俗平實,不拘于比興形式,而以合乎情理的遞進語言陣式,顯示語言魅力,引人入勝。有強烈的感情、悲情、娛情特色,文學篇章結構宏富完整,語言精湛感人,生產勞動之余可獨唱亦可合唱。其分構樂章又有相對獨立完整性,如《十里程》、《訪友》《四季相思》、《十杯酒》都十分有名。上一代人幾……[詳細] |
![]() | 《海棠花》又稱《三百六》,是陽新縣周邊(原興國州地區(qū)獨創(chuàng)的明見敘事長詩)以五句子形式徒唱,故事梗概是一對傾心相愛的青年男女不得團圓,女死于疾病(另說為殉情)后,葬于后山竹林中,男依戀不改,多次夢中相聚,并于竹林中哭泣刻詩,男子出家后,計留有情詩三百六十首。包括有:借茶相遇、梅山生情、五更鼓、十二時辰想郎、十二月相思、十恨懷川、十哭姐、七七做祭、十嘆情姐、十怨、十二月思情等篇目。詩章充滿真摯和浪漫的……[詳細] |
![]() | 陽新有女兒出嫁哭嫁的習俗,最早的哭嫁習俗起源于不平等的原始強掠婚俗。這種哭喊之聲,既是一種反抗的行為,也是一種情感的表達形式和手段。其中也有“嫁女哭嫁,越哭越發(fā)”的民間習俗在其中。【哭百花】哭嫁習俗的別稱。興國州人哭嫁,凡歌必以花起興開言,所謂“無歌不哭花,無花不哭歌”,在嫁者的心目中,五谷開花、草木開花、月亮開花、天祥開花、石頭也開花,可以說,哭嫁歌是花的世界,花的詩篇。哭百花有七個嚴格的習俗儀……[詳細] |
![]() | 原興國州區(qū)域道教流傳久遠,宗教歌主要是指道歌,有少量的經歌從伙居道中流入民間,成為一種時尚小調被俗人傳唱。也因道徒多介入民間的喜憂俗事活動,有時鄉(xiāng)人并直接參與期幫腔唱和,人們對其十分熟悉,故道歌流入民間不足為怪。最有名的有:“嘆百花、鐵板道情、十樣景”等,曲調清新委婉、飄渺欲仙是其特點。陽新地域的道教宗派大體有龍虎宗、洛河宗、顏山宗、和尚宗四個,縣內影響大而歷史長的數(shù)龍虎宗,主要流傳在興國鎮(zhèn)周邊鄉(xiāng)……[詳細] |
![]() | 龍港單鼓是一種勞動歌舞,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表演場地大多以荒山野嶺,田頭地邊為主,觀眾是邊干活,邊負有合唱任務的勞動者。一個人一面鼓,鼓掛胸前。主要動作是“犁田步”。本舞曲曲調優(yōu)美流暢,快能激昂有力,慢能抒 懷,在勞動中給人一種勞逸結合的愉快感覺,在表演過程中,擊鼓人還可以見景生情,就地取材,借題發(fā)揮,即興創(chuàng)作。單鼓調是龍港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采用了山歌《十二月勸春》而形成的一種勞動歌,鼓……[詳細] |
![]() | 陽新縣伍家祠一代分布有伍氏族人,為伍子胥后裔,當?shù)赜信c伍子胥相關的古跡“將軍林”,有將軍廟并祭祀伍子胥、樊燴、關長云、岳飛。伍氏族人有每年秋社“祭伍社”等習俗相傳,因此留有大量與伍子胥相關的傳說。這些傳說與陽新當?shù)氐牡孛麄髡f子胥城(高陵故城)、子胥營、伍福主廟相關一致,映證著當時吳楚邊關的戰(zhàn)事故事,流傳著一系列相關的民俗活動![詳細] |
![]() | 陽新縣城北門外,有一口很大的池子,昔時池水清澈見底,每年六月,開滿了嬌艷的蓮花,人們都叫它蓮花池。很久以前,興國州有一個窮秀才,名叫寒窗。他一心攻讀書文,三十歲了,還無人提親做媒。一日,寒窗手拿詩稿,在池邊苦思冥想,不想吹來一陣風,把他手中的詩稿吹跑了。這詩稿飄進池邊一家小姐的繡樓里。這小姐名叫朱蓮花,懂得詩文的她撿起詩稿一看,見上面的幾首詩都以蓮花為題,不覺一驚。她伸出頭往外一望,見一個秀才立在……[詳細] |
![]() | 在陽新洋港一帶有供奉岳飛為祖師爺、練習岳家拳的習俗,并且世世代代流傳下來。岳家拳為南宋民族英雄岳飛所創(chuàng)。后發(fā)展流傳至武穴市、蘄春縣乃至鄂東南廣大地區(qū)。岳家拳由此廣泛流傳于民間,扎根群眾之中。岳家拳分為架子、成拳、擰拳、器械等四部分。拳法套路有:一字拳、二連拳、三門樁、四門架、五法、六合、七星、八法、九連環(huán)、十字樁等十套拳法及氣功。其在攻防進取上是多拳法而少腿法,手法靈活多變,變化莫測,出手快,路徑……[詳細] |
![]() | 打草鞋是歷代農民遺傳下來的生活習俗手工技藝,與農民生活密切相關。過去農民在農作時穿用,特別是雨天上山打柴時,穿草鞋就不打滑了。農家有一擔草打的草鞋賣的錢可以買一擔谷的說法。草鞋制作需要干稻草、草鞋耙,首先搓草繩(用稻草搓成草繩),再用草繩編草鞋(把草繩系成結,套在七個齒的草鞋耙最外端的兩個齒上,進行編作,依次向內部的齒上移動編織,最后落在中間的那個齒上,就收尾制成了)。打草鞋、賣草鞋、穿草鞋,頻頻……[詳細] |
![]() | 油面是黃石陽新縣的知名美食,在鄂東南地區(qū)享有盛名,尤其在陽新一帶流傳甚廣。在陽新縣木港鎮(zhèn)下彭村一帶,是生活養(yǎng)家的必要手藝,逢年過節(jié)時走親戚訪友時,油面是最好的禮物;女子坐月子時這也是必備的“補品”,而且這習俗沿襲至今。紅秀油面生產制作工藝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于3-4百年前的明末清初時期,不知為何人發(fā)明創(chuàng)造,現(xiàn)在尚無考證。經歷了幾十代的傳承與演化,紅秀油面相比較周邊其他縣鎮(zhèn)的各種油面做法,紅秀油面的很……[詳細] |
![]() | 陽新各地往日過大春、小春、天花時,有“送水”習俗,亦稱之送天花娘娘。小春過后,請道士,并請兩個人,一個擔火桶,一個端茅船。擔火桶的人在送娘娘的頭天的晚上到各家各戶收煞。過小春的人家將一片燒紅的瓦片丟到桶內,為灸火桶。端茅船的人也上各家各戶,每家將鹽和茶葉包在一起,放入船內,然后放在祖宗堂內做幾場道。次日,將茅船送到村外的水邊燒掉。第一個人端船,第二個人擔火桶。接下來是道士送水人們看著旗帆,拿著棍棒……[詳細] |
![]() | 相傳清朝嘉慶年間,有位欽差大臣下江南巡察。路過韋源口鎮(zhèn)時,被一陣奇特的香味吸引,遂下馬尋找。他和侍從們沿途找了很久,也沒有發(fā)現(xiàn)人家,后見到湖中的漁船上飄出陣陣煙霧,才發(fā)現(xiàn)香味正是從湖中傳來。原來,捕魚為生的漁家吃住都在漁船上,一日三餐就是用湖水將鮮魚和大米煮成魚飯,而引得欽差下馬的香味正是這魚飯散發(fā)出的。欽差嘗了魚飯后大贊:“春湖活水煮活魚、味道鮮美遍九州。”臨走,他還把漁民煮飯的鍋也一起帶了去![詳細] |
![]() | 相傳古時候的婦女是沒有系圍胸的習俗的。這里有一個特別神奇的傳說。古時候的婦女要比男人聰明得多,每一個家庭都是婦女當家,每一件事情都是女人說了算。有一天,羅穎騎著馬從地邊經過,見一農民正在地里鋤草,就問他:“你每天鋤草,千鋤鋤,萬鋤鋤,一天鋤了幾千幾百幾十鋤?”農民答不上來,回家將這件事跟老婆說了,他老婆將后腦一摸,有了主意,告訴丈夫:“他要是再這樣問你,你就如此回敬他幾句,”就在丈夫的耳邊悄悄的耳……[詳細] |
![]() | 陽新縣浮屠鎮(zhèn)茶鋪魚面,是當?shù)匾环N傳統(tǒng)特色食品。早在明末時期(1606年)先祖柯大信由湋源口遷入(大唐鋪)新來柯,劈山開荒,搭巢安居,看中了新來柯區(qū)位優(yōu)勢,東高有丘陵可以種糧,南低有湖泊可捕魚摸蝦。先祖定居以來,世代繁衍,素有以務農為本,打魚摸蝦,生活過得怡然自得,為了儲藏和利用好各類小產品,先祖與黃氏太婆一起精心創(chuàng)制了“捶魚”食品。經過代代相傳,至今已有400余年制作歷史。新來柯捶魚,制作工序復雜……[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