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月五(農歷),過端午!倍宋绻(ji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續(xù)齊諧記》、《荊楚歲時記》載,魏晉南北朝后端午節(jié)便與紀念屈原結合起來。唐元和十五年,歸州刺史王茂元在屈原故里秭歸屈原沱建立屈原祠并寫下祭文,眾鄉(xiāng)親與各色龍舟匯集于此,作為起點,進行龍舟競渡,形成了屈原故里端午民俗的鮮明特色。這種民俗在屈原故里延續(xù)至今,形成一種傳統(tǒng)。屈原故里端午民俗隆重而歡愉,一般端午三次過。五月初五小端午掛菖蒲、艾葉,飲-……[詳細] |
![]() | 秭歸山川秀美,人杰地靈,物華天寶。既是中國臍橙之鄉(xiāng),又是民間歌舞之鄉(xiāng)。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就誕生在這里。秭歸的柑桔聞名遐邇,秭歸的文化源遠流長,秭歸的花鼓舞也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茅坪建東花鼓就被宜昌地區(qū)列為“七鼓一曲”特色藝種,一九八八年由湖北省舞蹈家協(xié)會編入《湖北省民間舞蹈集成》,一九八一年被載入《中國戲曲·曲藝辭典》。由此證明,秭歸花鼓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珍藏價值,同時也為后人了解秭……[詳細] |
![]() | 有深山“天籟之音”之稱的楊林堂鼓,今春起在三峽鏈子崖景區(qū)定點演出,來自秭歸縣的譚本高等8位農民藝人,用架子鼓、嗩吶、大鑼等器樂的變幻演奏,讓游客享受了一道原始古樸、自然醇厚的音樂大餐。楊林堂鼓的主要樂器有大小堂鼓、大小鑼、小镲以及嗩吶和長號。大小堂鼓和大鑼由一個人演奏,將大小不等的堂鼓呈弧形排列于支架之上,鑼用一個木杈拴在一旁,其形式有點像西方的架子鼓。楊林堂鼓的嗩吶、長號的吹奏有多門絕技,如二龍……[詳細] |
![]() | 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jié)也稱詩人節(jié))。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