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據(jù)《幽明錄》、《桃花源記》等書記述,桃子和栽培桃子的技術早在2千年前就已經(jīng)廣為推崇。奉化種桃的歷史見于史秩的在宋代,南宋寶慶《四明志.奉化縣志》所列四明特產(chǎn)中有“汀河之桃果”,其產(chǎn)地即現(xiàn)在的錦屏街道長汀村。長汀村著名桃園的主人還被列入張氏宗譜,如“穆義園”園主張云之生于明萬歷24年;張偉略生于清康熙四十年,是“玉貴園”園主等。不過,隨著栽培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桃子的質量、產(chǎn)量、以及上市時間也在不斷更新……[詳細] |
![]() | 自明代以后,浙東民間盛產(chǎn)咸光餅。清同治年間,有王姓兄弟毛龍、化龍到溪口開設光餅店,生意平平。到清光緒4年,他倆試著在餅里摻一些家鄉(xiāng)特產(chǎn)海苔粉末,這種又脆又香的酥餅立即得到顧主的賞識,生意也紅火起來。餅店掛出“王永順”牌子,這就是最早的溪口千層餅。1883年,王毛龍到寧波進料,廠家把菜油錯發(fā)成麻油,不料用麻油為酥油的苔菜餅更酥香,更爽口,更上乘。遂成為名燥華夏的特色民間糕點。后來成了民國時期南京-的……[詳細] |
![]() | 奉化的婚俗至清代形成了相對固定的九大項系列性的婚姻程序,依次是:﹙一﹚說媒,即男女青年的父母挽托媒人去對方家說媒,也稱“媒妁之言”;﹙二﹚相親,雙方父母相見面談,若都滿意,即允婚,亦叫“父母之命”;﹙三﹚過禮,委人推算男女雙方“合婚無克”后,由男方送聘禮給女方,俗稱“下定”;﹙四﹚擇吉,由男方選一黃道吉日,良辰吉時舉行婚禮,并告知女方;﹙五﹚迎娶,俗稱“抬新娘子”,需用通稱“半副鑾駕”的“龍鳳花轎……[詳細] |
![]() | 北宋(公元1021)年間,奉化連年大旱、大蝗災,平素生活簡樸,勤政為民的奉化縣令蕭世顯為此奔走田間,以致勞頓過度而暴瘁于途。民感其恩,在他的殉職處建廟以示紀念,歷代朝廷亦多次撥銀擴建其廟殿與重新塑像,最后被謚封為“綏寧王”,因名“蕭王廟”而形成廟會,并成為奉化市一個大集鎮(zhèn)的名稱,迄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蕭王廟會曾建有廟眾、廟堡等組織,并逐年由廟堡輪流舉辦。舉辦的時間是每年正月十三日至十八日,歷時六天……[詳細] |
![]() | 布袋和尚,唐末五代著名僧人,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他生長于奉化長汀村,出家圓寂于奉化岳林寺,當過奉化裘村岳林莊莊主,曾在雪竇寺講經(jīng)-,肉身葬于奉化市區(qū)封山之腹。布袋和尚傳說,孕育于他死后不久的五代,宋代開始流傳,經(jīng)元、明、清、民國以至新中國發(fā)展豐富,成為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民間文學精品。宋代以來,漢傳佛教把他作為彌勒化身,塑成佛像,當成彌勒供奉,既增加了布袋和尚傳說的影響力,也使傳說內容帶上了種種……[詳細] |
![]() | 寧波農(nóng)民畫主要包含象山、奉化和慈溪三地農(nóng)民畫。象山農(nóng)民畫于20世紀50年代就蜚聲全國,并出現(xiàn)了以高妙蘭為代表的新中國第一代農(nóng)民畫家。這也是我國現(xiàn)代農(nóng)民畫發(fā)展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目前以象山茅洋鄉(xiāng)農(nóng)民畫家為代表的創(chuàng)作群體,繼承了高妙蘭優(yōu)秀農(nóng)民畫傳統(tǒng),并成為寧波市農(nóng)民畫創(chuàng)作主流隊伍之一。奉化農(nóng)民畫(現(xiàn)代民間繪畫)源于民間丹青畫,明清時期即已廣為流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始,又沿承和發(fā)展了這一畫種。改革……[詳細] |
![]() | 四明松溪派內家拳是武術歷史上頗具影響的主要流派,與“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拳術同屬內家拳范疇。它的發(fā)展深受老子、莊子學說的影響,結合陰陽學說和楚越文化,將武術之技擊與人的修身、養(yǎng)性融為一體,為中華武術精髓之一。據(jù)《寧波府志,張松溪傳》記載;“松溪,鄞人,師孫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張三峰,遂以絕技于世,由三峰而后,至嘉靖時,其法傳于四明,而松溪為最著”。四明松溪派內家拳風格……[詳細] |
![]() | 奉化多竹,竹紙生產(chǎn)源遠流長。元代奉化詩人戴表元的《剡溪集》(吉林文史出版社),有數(shù)處描寫奉化造紙,諸如:《答鄰友近況》、《剡箋送任叔寶》、《采藤行》等詩作,均提到了造紙的原料和名稱。由此推算,宋末元初之間,奉化民間已有造紙業(yè)。另據(jù)清嘉靖《奉化縣圖志·土產(chǎn)》以及《棠溪江氏宗譜》記載,棠岙在明正德九年(1514),就從江西引進竹紙生產(chǎn)技術。約于此時前后,大堰、箭嶺、董李等地也從福建傳入竹紙生產(chǎn)技術,盛……[詳細] |
![]() | 奉化根雕藝術的最初興起,由于文獻乏載,不能確知。但1955年縣人黃孝鈞創(chuàng)作的一件竹根雕《蟹籠》參加全國工藝美術展覽,可視為奉化根藝的濫觴。1971年長尚人任鶴永始制作根雕筆筒;1977年大堰人王雷興創(chuàng)作樹根雕《千佛閣》。1979年有鮑曉陽,1984年有張正海,1992年有張炯等先后進行根藝創(chuàng)作。據(jù)任鶴永說,1971年他是受上海友誼商店根藝作品的啟發(fā),開始進行創(chuàng)作的。1978年他設計創(chuàng)作的人物雕銷日……[詳細] |
![]() | 據(jù)民間藝人口傳和明代文人余懷的《板橋雜記》、張岱的《陶庵夢憶》等著作記載介紹,奉化吹打明代中葉就已盛行。在漫長的歷史中,城鄉(xiāng)民間器樂活動,代代相傳,并融入民俗禮儀中。每逢廟會節(jié)日、喜慶婚嫁、喪葬祭祀,皆不離音樂。職業(yè)、半職業(yè)性民間樂隊(堂、班、社、會)應運而生。民國時期的民樂隊,以大橋九韶堂、肖鎮(zhèn)白柞楊徐鑫、吳家埠張潮水班等較有名。除此外,尚有南浦利星社、方橋阮家奉化社、董李永昌會、永豐會等小樂隊……[詳細] |
![]() | 原稱“蓮花文書”,又稱“犁鏵文書”,1956年定名寧波走書。形成于清光緒年間(1875-1908)的余姚農(nóng)村,清末明初流傳入寧波城區(qū),繼又向鎮(zhèn)海、舟山地區(qū)拓展。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演唱區(qū)域甚廣,除寧波、舟山地區(qū)外,還演唱于臺州地區(qū)的臨海、天臺、黃巖和杭州等地,至九十年代初開始衰落。寧波走書原稱“蓮花文書”,又名犁鏵文書,1956年定名寧波走書。約起源于同(治)光(緒)年間。流行于寧波及舟山群島一帶……[詳細] |
![]() | 紅幫裁縫的源流在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姜山鎮(zhèn)的孫張漕村,發(fā)祥地在毗鄰該村的奉化江兩岸——姜山、云龍、鐘公廟、下應和奉化市的大橋、江口、西塢一帶。寧波人習慣上把藍眼睛、高鼻子和棕色頭發(fā)的洋人稱為紅毛人,為紅毛人做洋服的裁縫則稱為紅幫裁縫。紅幫裁縫以上海為中心,影響波及全國20多個城市,及香港、臺灣、日本、新加坡、蘇聯(lián)等地。紅幫裁縫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在中國服裝史上創(chuàng)立了五個第一:中國第一件西裝;中國……[詳細] |
![]() | 奉化布龍因起源和流布于浙江奉化而得名,是全國頗有影響的代表性龍舞之一。它由敬神、請神、娛神的民間儀式逐漸演變成為富有特色的民間舞蹈,迄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舞得活、舞得圓、神態(tài)真、套路多、速度快是奉化布龍的主要藝術特征。整個舞蹈由盤、滾、游、翻、跳、戲等基本套路和小游龍、大游龍、龍鉆尾等過渡動作組成,舞者動作矯健,舞姿變化多端,技藝嫻熟。所有舞蹈動作都在龍的游動中進行,能做到“形變龍不停,龍走套路生……[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