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翡翠舞是武宣壯族人民模擬禽類動物而獨創(chuàng)的中國唯一的一種娛樂性舞蹈。表演者套上用竹片和綠色毛線結成的美麗的翡翠鳥模型,在鑼鼓及音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顯得生動活潑,形象逼真,為武宣壯族人民獨有的傳統(tǒng)舞鳥節(jié)目。該舞逢年過節(jié)或喜慶之日舉行,有一對出場的,也有群體出場起舞的。起舞時舞姿及形態(tài)優(yōu)美純樸,可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又富于娛樂情趣,給觀眾帶來心曠神怡的美好聯(lián)想。舞蹈動作的主要內(nèi)容有覓食(追魚、啄魚、喝水)、……[詳細] |
![]() | 壯族師公戲,是由師公跳神發(fā)展而成,武宣壯人稱之為“唱師”、“跳么”、“唱詩”、“跳神”等稱謂,1987年后正式稱為“壯師劇”,并列為壯族七大劇種中的第二大劇種。武宣縣原有15個傳統(tǒng)師公班(通挽4個,東鄉(xiāng)3個,祿新3個,桐嶺2個,二塘2個,三里1個),壯族巫覡歌舞于明代受梅山道教的影響,到了1872至1874年間在貴縣鶴山村一帶形成了早期的師公戲,流傳至武宣發(fā)展壯大后最為盛行![詳細] |
![]() | 吃剩飯武宣壯族地區(qū),舊時姑娘出嫁前,在娘家最后一餐,盛滿一大碗飯,上面放一條雞腿,由親人喂食,最后要剩下幾口飯,和雞腿一起留在碗里,湯水也不能喝光,其意是要留東西給娘家,不能把食祿全帶走,以示孝忠、絕貞。有的則將剩余的飯菜、湯水拿去喂牲口。據(jù)傳,豬雞吃了,可快長快大,六畜興旺。有的把剩飯曬干,放于米缸里,日后娘家年年豐衣足食。倘若出門前這餐全部吃完,則被視為只顧公婆齊全,不顧娘家死活。此俗至今仍在……[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