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永康鼓詞是流行于浙江金華的永康及周邊的武義、縉云、磐安等地的曲藝形式。因舊時的藝人多為盲人,又被稱為瞽詞或盲詞;又因表演形式以唱為主,兼有說白,又俗稱之為“唱詞”或“唱公事”。永康鼓詞采用永康方音表演,通常為一人自擊鼓板自行伴奏說唱。傳統(tǒng)節(jié)目的題材內容大多為除暴安良、伸張正義、男女情愛和樂善好施。唱腔曲調豐富,依不同的功能分為悲調、怒調、喜調和適宜敘事、對話和抒情的水平調4種。說唱表演講求抑揚頓挫……[詳細] |
![]() | 線獅(九獅圖)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永康市和仙居縣境內。每逢重大節(jié)日,永康、仙居都要舉行別具一格的舞獅表演,俗稱“九獅圖”,故有“節(jié)日到,九獅跳”之說。線獅(九獅圖)是提線木偶和地面舞獅相結合而產生的民間舞蹈藝術,因九獅凌空表演,故名“線獅”。作為中國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九獅圖中蘊含的江南生活習俗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其精湛的制作和表演技藝顯示出吳越文化和江南文化的諸多特點,為民俗學和藝術學研究提供了……[詳細] |
![]() | 永康錫藝俗稱“打镴”,是流傳于浙江省永康市的傳統(tǒng)錫作藝術。永康錫藝歷史悠久,世代相傳。直到民國時期,錫器制作仍是當?shù)匾环N重要的手工藝行當,從業(yè)者逾千,產品種類過百。永康錫藝制品多為酒壺、湯罐、粉子盒、果盒等生活用品和婚嫁時使用的成套妝奩,也有擬形香爐、燭臺、八仙、儀仗兵器、道具等祭祀供器或佛事法器及各種祥瑞題材的錫制盆景。永康錫藝產品制作時一般需經過成形、銼平、打磨、打孔、焊接、刨光等工序,精致的……[詳細] |
![]() | 鑄鐵技藝(永康鑄鐵技藝),浙江省金華市永康市傳統(tǒng)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永康鑄鐵歷史悠久,傳統(tǒng)的永康鑄鐵以鑄造日用鐵鍋、鐵壺及其生活、生產用具為主。永康鑄鐵有鑄型制作、起爐、澆鑄、落砂或起模、清理和修飾等工序,工藝嚴謹、選料精良、產品富有地方特色。傳統(tǒng)的永康鑄鐵以鑄造日用鐵鍋、鐵壺及其生活、生產用具為主。永康鑄鐵有鑄型制作、起爐、澆鑄、落砂或起模、清理和修飾等工序,工藝嚴謹、選料精良、產品……[詳細] |
![]() | 方巖廟會是在浙江省永康市胡公祠舉辦的民俗活動文化空間。方巖位于永康東部,為國家級旅游風景名勝區(qū)。山頂上有始建于唐大中四年(850)的廣慈寺和后世為紀念宋代胡則而修建的胡公祠。胡則(963—1039),是北宋名宦,宋宣和至寶佑間,歷代皇帝不斷加封,胡則便由臣到侯、由侯到公。由于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民間百姓奉之為“胡公大帝”,立“胡公廟”祠祭。廟會時間為每年農歷八月初至九月重陽節(jié),歷時五十余天,……[詳細] |
![]() | 永康打羅漢是方巖廟會的主要內容之一,時間為農歷八月初到九月中旬,最盛時方巖廟會有七十二個羅漢班;顒訒r以村為單位組成羅漢班,主要以男性為主,近年來也有婦女參加,老、中、青、少、幼俱全。分為三個部份:第一段,即走陣(也叫參陣、團陣),其陣式多變,有長蛇陣、三角陣、八卦陣、梅花陣、蜈蚣陣、龍門陣等;第二段,民間武術表演。因師承不同略有差異。其中最普遍的是刀、棍、滾叉、盾牌、羅漢拳、疊羅漢、四尺凳花等;……[詳細] |
![]() | 永康市地處浙江中部金華市轄區(qū),境內有方巖山,是浙江著名民俗活動“方巖廟會”生發(fā)與活動地!胺綆r廟會”起源于當?shù)匕傩諏鷦t的民間信仰。北宋名臣胡則(963—1039),字子正,永康人,端拱二年(989年)中進士,爾后逮事三朝(太宗、真宗、仁宗),71歲時以兵部侍郎致仕。據《永康縣志》記載:“則嘗奏免衢婺身丁錢,民懷其德,戶立像祀之,在方巖者,賜額曰赫靈祠。”此后,胡則被百姓敬仰為神,稱“胡公大帝”。……[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