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壽白馬崗村的跑竹馬創(chuàng)立于清朝末年,是流傳于當?shù)氐囊环N民間舞蹈形式,距均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代代相傳,延續(xù)至今。跑竹馬的道具原料為竹篾子和糊窗戶用的韌性很強的毛頭紙,工藝精湛,栩栩如生。竹馬表演套路主要有《二龍出水》、《五股攢心》、《四門抖底》等,演出時伴奏齊鳴,先繞場,姿態(tài)輕盈,串鈴叮當響,熱鬧非凡,然后,變換各種隊形,在慢步行進時,加以民間小曲演唱,其詞曲婉轉、古樸。男演員身穿馬褂、彩褲、系大帶、頭戴藍色方巾;女演員穿玫瑰紅旗袍,戴七星娥子。白馬崗跑竹馬的基本動作有馬蹄步、雙錯步、橫挪步、駕馬式、摧馬式、勤馬式等。伴奏樂器有大鼓、鐃、镲、小鈸、小鑼等。通過藝人們多年的演出和完善,演出由小而大。到清光緒末年,白馬崗跑竹馬已發(fā)展成群舞,少至十來人多至三十人不等。起初表現(xiàn)的是趙子龍遇難的故事……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