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抬閣是浙江一帶常見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它集制作工藝、民間戲曲和民間音樂表演為一體,在傳統(tǒng)民間文藝領域中據(jù)有重要地位。瞻岐鎮(zhèn)的抬閣出于本鎮(zhèn)的合一村,據(jù)該村1916年出生的李興全老人說,他小時候就聽長輩說過,該抬閣歷代就有,究竟起始何時,誰也說不清楚。由此推算,該村抬閣至少不會少于一、二百年之歷史了。比其他地方不同,合一村的抬閣是用木材制成一艘船形,“船”中有“閣”,“閣”即是“船”,高近5米,飾以各色大……[詳細] |
![]() | 內家拳是浙江本地的優(yōu)秀拳種,創(chuàng)于何時已無從稽考,其名始見于明黃宗羲所撰《王征南墓志銘》。黃宗羲之子黃百家系王征南先生的內家拳傳人,所著《王征南先生傳》中說:“(內家拳)得其一二者,已足勝少林”,可見其含量之重。該拳種一點就通,是寧波的一張文化名片。2009年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內家拳以前叫“劍術”,俗名“鵝頭頸拳”。傳至民國時期,經過剡源夏明土老先生(奉化溪口畸山村人)整理,保留了……[詳細] |
![]() | 咸齏是寧波的傳統(tǒng)菜肴,它的特色是味美價廉。任何家庭都離不開咸齏,它不僅可以與其他食物一起做成美味菜肴,也可以單吃、無論生吃熟吃都能吃出味道來。所以流傳著“家有咸齏不吃淡飯”、“三天不吃咸齏湯,腳骨有點酸汪汪”等諺語。寧波咸齏以邱隘為最,最先由外地引進雪里蕻腌制而成,有200多年歷史。但寧波種雪里蕻菜的歷史有記可查,明末屠本俊抽著的《野菜集》對雪里壅(蕻)描寫得性形皆實?梢娋硟入缰蒲├镛臍v史須遠……[詳細] |
![]() | 江南水鄉(xiāng),河流密布,農(漁)船便成了農民們最便捷交通運輸工具。其起源至少可追溯到七千年前河姆渡人使用的獨木舟時,后歷經發(fā)展,它的制造技術在唐代時已相當成熟,到明代時則基本定型,用途也更加廣泛,如有載貨的、乘客的甚至用于作戰(zhàn)的等等。高橋的農(漁)船制造秉承了傳統(tǒng)技術工藝,質量優(yōu)、信譽好,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至八、九十代在寧波市各地享有盛名,其制造的農(漁)船被農民們稱之為“魚龍”,有的還在每年立春那……[詳細] |
![]() | “寧波評話”為地方曲藝形式的一種,俗稱“講武書”或“單拍”,相傳在宋、元時代即有藝人在“瓦舍”里“講史”的。清道光年間,寧波城區(qū)就有供評話藝人演講的茶館酒樓數(shù)十處,還有其他各縣(市)、區(qū)的城鄉(xiāng)、集鎮(zhèn)中的茶樓與書棚等,流行面遍及浙東地區(qū),在民間廣有影響。民國時期,比較著名的評話藝人有張靄林、聞才章等等,其中張靄林、張一冊、張少策的一門三代人所演講的長篇大書《水滸》最為人稱道,在江浙一帶享有盛譽。評話……[詳細] |
![]() | 農諺是先祖?zhèn)儚纳a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典,是人們在無法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環(huán)境里得以休養(yǎng)生息的法寶。它蘊含著勞動人民的智慧,是后人進行科技開發(fā)的元素,是一份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鄞州區(qū)高橋鎮(zhèn)文化站搜集整理1000多條農諺無疑是一件光前裕后的好事。記錄了寧紹平原東北部地區(qū)的農時事,計12類31項。其中糧食作物199條,經濟作物87條,瓜果蔬菜65條,竹木茶桑63條,花卉草藥50條,家庭養(yǎng)殖35條,海產魚……[詳細] |
![]() | 泥彩塑又名泥塑,它是以黏土和顏料為主要原料,通過藝人的手工捏塑出各種人物、動植物或其他器物的一種民間造型藝術。其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后來在信仰和宗教領域得到了很大發(fā)展,至明清代則更為繁榮,出現(xiàn)了許許多多以此為業(yè)、賴此為生的民間藝人,同時也因地、因人、因材的不同而產生了各種流派。鐘公廟中學教師何賢順師承溫嶺傳人郭獻忠,主要塑捏人物,但又對原捏塑技藝、人物造型和顏料上色方法上作了改進,讓寧波生活融……[詳細] |
![]() | 陸氏傷科曾被譽為“浙東第一傷科”,始于清順治年間(公元1658年前后),創(chuàng)始人陸士逵,喜武術,與寧波著名拳師王端伯至交。王著有《秘授傷科實驗良方》和《接骨秘方》等治療傷跌打損傷的書籍,陸得到了他的真?zhèn)骱,便涉入杏林從醫(yī),逐自成一派,聲名鵲起,并于晚年將其醫(yī)術著成《傷科》一書,于是其醫(yī)術代代相傳,迄今已傳至第八代,歷史逾350年之久。起先,陸氏傷科主要以“望、問、觸、摸、叩”和運用火罐、銀針、三棱針……[詳細] |
![]() | 龍舟競渡是為紀念楚大夫屈原而創(chuàng)立的一項民間活動。于明末清初從紹興傳入寧波地區(qū),漸漸成為一項水鄉(xiāng)民眾喜聞樂見的體育競技活動。地處東錢湖邊的云龍鎮(zhèn)陳村的龍舟隊員多是漁民出身,在歷次比賽中多次獲得冠軍,名揚四方。龍舟隊由23人組成,分工有劃船手、鑼鼓手、長梢手(舵手)三項。20個劃船手分坐左右兩排;鼓手在船頭擂鼓助威,鑼手站于船中間敲鑼鼓勁,長梢手在船尾把撐竿主導全局。龍舟競渡有一整套戰(zhàn)略戰(zhàn)術。比賽開始……[詳細] |
![]() | 老虎頭鞋是童鞋的一種,為一至三歲幼兒所穿,寓意避邪和孩子長得虎虎有生氣。據(jù)傳其起始迄今至少有千年以上的歷史,一般應該是奶奶、外婆或姑姑做給孫子、外甥或侄子穿的,現(xiàn)在還有一些地方保留著姑姑應做三雙虎頭鞋給侄子穿的習俗,并要求第一雙是蘭色(寓意攔住孩子不夭折),第二雙是紅色(寓意紅色能克邪消災),第三雙是紫色(寓意孩子有自主能力)。后來借傳說中老虎是一種“節(jié)”獸,有很強的貞節(jié)行為之說,虎頭鞋又成了夫妻……[詳細] |
![]() | 木桶自古就是家庭常用物,它用木板與竹釘圍拼而成,用于盛水、洗身或盛放各種物品,也曾是最早的農業(yè)生產工具(如盛糞尿的便桶等)、祭祀器具和戰(zhàn)爭器械之一,至今仍有許多人在作為家用物。制作它的人被稱為“箍桶匠”或“箍桶師傅”,據(jù)說這一手藝相傳至今已有七千多年歷史了。舊時有集市的地方大多都設有箍桶店,制作、出售或修理木桶。還有許多箍桶匠挑著工具擔,走村穿戶為需要者制作或修理木桶,俗稱“打鄉(xiāng)作”。如果遇上女兒……[詳細] |
![]() | 竹編品是一項傳統(tǒng)的手工藝制品,歷史至少逾五、六千年以上,在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中被普遍使用,如竹筐、竹籃、竹籮、竹席、竹床、竹笛(蕭)及各種竹編藝術品等等。舊時,人們稱竹制品藝人為簟匠,俗稱“篾匠師傅”。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它還是一門相當熱門的行業(yè),如寧波曾辦起過工藝竹編廠,但隨著時代和科學的進步,一些普通的竹編品已被其他工業(yè)品所取代,該廠也隨之關閉,只有少數(shù)竹編工藝品藝人尚在艱難堅持。本鎮(zhèn)的葉良康師……[詳細] |
![]() | 《高蹺》是一種民間舞蹈,俗稱“踏高蹺”。瞻岐高蹺據(jù)傳是該鎮(zhèn)東坑村人周祖這,在北方當兵時學會后于解放初期傳入的。先后在當?shù)貜R會、文藝會演和各種慶賀活動中亮相,受到群眾的矚目和好評,現(xiàn)在幾乎是家喻戶曉了。所謂的《高蹺》,就是表演者站在木制的兩根蹺棍上,用棉布將雙腳與蹺棍緊緊綁住后,邊行走邊表演各種動作。表演者可扮作各類戲劇人物作簡單的劇情表演,也可化妝成小丑等角色作滑稽表演。藝高者甚至可以做出翻身、轉……[詳細] |
![]() | 集仕港鎮(zhèn)的《大頭和尚》起始于清道光二十年,是一種流傳很廣的民間舞蹈,亦稱“民間啞舞”、“大頭和尚舞”等,歷來廣受社會各界的喜愛和歡迎。1955年曾參加過《浙江省第一屆民間古典音樂舞蹈觀摩演出》,1985年底被市電視臺拍成資料錄像后由市文化局存檔,如今更是在區(qū)、市級的各項大型活動中受邀而頻頻亮相。所謂的《大頭和尚》,就是表演者套著大光頭面具,穿著和服、便褲、山襪與和尚鞋,手拿佛珠,扮成出家人模樣;或……[詳細] |
![]() | 梁祝傳說發(fā)源于1600年前的東晉時期,經長期流變、發(fā)展,在浙江省寧波地區(qū)逐漸形成以梁山伯墓為展演場所,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寧波梁山伯廟婚俗信仰文化。其內涵包括:古老的梁山伯廟、梁祝墓及其承載的文化;每年兩次的梁祝廟會及儀式;周期性舉行的以梁祝傳說信仰為內容的民間藝能表演;祈求婚姻美滿的信仰者及信仰儀式等。梁山伯廟又稱義忠王廟、梁圣君廟,位于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高橋鎮(zhèn)的九龍墟。梁祝墓即在其廟西側,地處……[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