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詞戲,自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從蘇州傳入,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原為灘簧小調,唱、白均用蘇州“土官話”,以唱為主,間以說白。曲調有“大調”與“小調”兩類,清中葉至民國期間,南詞在南平得到了發(fā)展,成立的第一個班社叫“靜逸軒”,參加者多是知識界人士與商人。2005年,“南平南詞戲”經(jīng)福建省人民政府批準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南詞在未搬上舞臺之前一向屬坐唱形式,演唱7至10多人不等,每……[詳細] |
![]() | 越王臺太平鼓相傳是漢閩越王諸在抵御敵軍凱旋時,為慶賀抗敵勝利,保一方太平而編排的擊鼓敲鑼活動,后發(fā)展到每年正月迎佛時進行,用以祝頌風調雨順,一年平安。由于這項活動規(guī)模大、操練難,很長一段時期已經(jīng)中斷。直到1995年,在挖掘王臺文化遺產(chǎn)時,根據(jù)王臺村民提議,由鎮(zhèn)文化站組織人員收集散落在民間的鼓譜教具,進行整理加工,并聘請民間藝人傳授鼓技,重新組建了太平鼓隊。基本內容:太平鼓由四面大鼓、二十面(可多達……[詳細] |
![]() | 每年正月十三之夜,延平區(qū)茫蕩鎮(zhèn)筠竹村里,歡聲笑語、熱鬧異常,村民們舞起了自制的燭橋燈,以獨特的方式歡度元宵佳節(jié),歡慶豐收年景,祝愿新年氣象。據(jù)傳,閩王王審知第二十八世孫王佑,系筠竹始祖王成都之曾孫,其因木匠手藝精湛,于明初受皇帝冊封為“四大匠人”之一,封龍鳳標票加玉印,王佑奏帝曰:“謝主龍恩,在下身居深山辟壤,匪禍日勝,受此厚封,恐難安居!被噬显唬骸霸俜馊晟胥|四口。”當時,神銃幾口是身份的象征,……[詳細] |
![]() | 唱山歌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會。相傳畬民是五帝之一帝嚳(高辛氏)的后代,以盤瓠為祖先。盤瓠(又叫龍騏)死后,要做三天三夜功德(超度升天),第一夜,經(jīng)收被賊偷光,子孫們只好改為唱山歌來超度畬族的老祖宗升天。(有畬族《高皇高》為證),可見畬族唱山歌已有五千年的歷史。據(jù)有關資料證明,在明末清初就有畬民定居的嶺炳料了。據(jù)嶺炳洋的雷氏碑可證。此墓碑立于乾隆十二年(1746年),墓碑上刻著其子孫四代人之名字,足……[詳細] |
![]() | 民間器樂曲《十番》,源于福州,明清時期傳入樟湖溪口,至今約200多年。民間器樂《十番》于1990年由樟湖溪口傳入南平,并于2003年由延平區(qū)文化館牽頭成立“延平區(qū)文化館民間喜慶表演隊”,F(xiàn)《十番曲》已風行延平區(qū)各個鄉(xiāng)鎮(zhèn),《十番》已成為鄉(xiāng)村廟會必不可缺的踩街器樂曲。由十種樂器,即:浪串鼓、大鑼、小鑼、大撥、小撥、小鎖吶、笛子、二胡、三弦、斗卷十種樂器組成的合奏曲。早在明清時期,福州地區(qū)廟會、元宵慶典……[詳細] |
![]() | 農(nóng)歷“三月三”,是南平市延平區(qū)夏道鎮(zhèn)徐洋村一個重大民俗節(jié)日,舉村同慶,熱鬧的場面遠超過春節(jié)的氣氛。家家戶戶呼朋引伴,遠鄉(xiāng)疏親,聚首相慶,甚至是路過的陌生人,只要你愿意,純樸、好客的徐洋人都會將你待為上賓,視為知己,觥籌交錯,其樂融融。午后,村中大廟——真武廟,舉行的“游菩薩”活動更是熱鬧非凡,也拉開了“三月三”的高潮序幕。南平夏道鎮(zhèn)徐洋村處在一個山青水秀的山陵中,這個閩北獨一無二的“三月三”來歷,……[詳細] |
![]() | 獵神陳六公是福建人原創(chuàng)的一位行業(yè)保獲神。關于他的傳說主要是:相傳西漢末年有陳六公(啟松)、陳七公(啟武)、陳八公(啟昌)三兄弟世居長安,三人同朝為官。王莽纂漢時,三人攜母逃難至會稽地郭冶縣(今福建建陽市南關外)白鶴村山林中隱居。一日餓虎入宅,其母葬身虎口,兄弟三人悲傷欲絕,立誓殺盡天下惡獸,兄弟結伴四處殺豺狼、獵虎豹、為民除害。三人行至古田縣三都口地界,陳八公被山寨強盜殺害,陳六公、陳七公又結伴至……[詳細] |
![]() | 樟湖鎮(zhèn)崇蛇習俗歷史悠久,有據(jù)可考的歷史可追溯到明代,但這一習俗的流傳時限不止于此,其歷史的淵源可追溯到福建古老的土著文化——閩越文化。如今,在閩江流域崇蛇文化圈中,仍保留著比較完整原始古樸的蛇王廟、游蛇燈、賽蛇神等民間系列活動,甚稱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崇蛇民俗活化石。游蛇燈起源于清末時期,傳說樟湖地形象塊木排,漂浮于閩江岸邊,怕被洪水沖走,而蒙受災難,人們祈求蛇神保佑,因此每年正月上元燈節(jié),家家戶戶……[詳細] |
![]() | 南劍戲,原名“亂彈”,清末由江西傳入閩北,后來不斷吸收其它戲曲的劇目和表演藝術,由于唱腔、表演都很新穎,很快得到群眾的贊賞,流行于南平地區(qū)(延平區(qū)范圍)。因延平為古南劍治所,故早期將其命名為“南劍戲”。在魏恭源的倡導下,組建小梅第一代贛劇團,人員21人。民國初期,該劇團繼續(xù)由陳鳴崗,范孝增為主的民間藝人,四處游演。陳鳴崗、范孝增二人并在建甌“富連城”科班深造五年之后,再回到小梅贛劇團培養(yǎng)演員。南劍……[詳細] |
![]() | 峽陽《戰(zhàn)勝鼓》始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據(jù)史料記載:明末清初,有個姓薛的峽陽人曾在鄭成功軍中任旗手,善擊鼓。他參與了收復臺灣的戰(zhàn)役,年老解甲回鄉(xiāng)后,便把擊鼓一套技藝傳授給鄉(xiāng)里少年。從此,峽陽有了鼓的技藝!稇(zhàn)勝鼓》原名戰(zhàn)斗鼓、國姓鼓,名稱不一,新中國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南平市藝術行家把該鼓整理成戰(zhàn)勝鼓。旨在表演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行軍中一種戰(zhàn)鼓隊列操練。改為民間舞蹈表演搬上舞臺,突……[詳細] |
![]() | 延平區(qū)塔前大腔金線傀儡戲班稱“臺”,通常起名為“盛興臺”等,藝人兩人。全部服裝、道具、打擊樂器、傀儡等,僅需兩籮筐即可裝完,正好合成一擔,百姓稱為“傀儡擔“。戲班由家庭血緣關系傳承,如子承父、侄承叔、弟承兄。班臺名只能謫系的長子才可傳承。非血緣關系的人也可學藝,但必須履行一套拜師的儀式,學戲后另起爐灶。金線傀儡的劇目存在三種類型:一是保存了部分元、明南戲傳奇劇目,如《李云娘推磨》(白兔記)、《倭袍……[詳細] |
![]() | 延平人素有崇蛙習俗,因而蛙神曾一度被視為延平城的保護神。隨著歲月的推移,這種習俗僅在樟湖鎮(zhèn)溪口村保留,而且是融洽附載于另一民間俗神——張公身上,張公便被視為蛙神了。這與樟湖鎮(zhèn)駐地的蛇崇拜融合附載于連公身上,烏鴉崇拜融合附載于齊天大圣左右一樣。古越先民的習俗與漢氏族習俗的融合,在這里表現(xiàn)的十分突出。溪口村崇蛙習俗始于何時無文字記載可考。但從蛙神成為延平城的保護神的記錄來看,至遲不會遲于清道光年間。據(jù)……[詳細] |
![]() | 崇拜蛇是越人的習俗,進入福建的越人與閩土著人經(jīng)過長期互助融合,形成了閩越族,也傳承了崇拜蛇的習俗。各地祭蛇的廟比比皆是。南平市延平區(qū)漳湖鎮(zhèn)崇拜蛇民俗起源于秦漢時期,目前仍保留著比較古樸的元宵、游蛇燈、七夕、賽蛇神等民間崇蛇系列活動。祈求蛇神給人們帶來“五谷豐登、平安吉祥”的好年景。……[詳細] |
![]() | 延平區(qū)樟湖鎮(zhèn)伏虎廟有千多年的歷史,廟宇壯觀,廟內建有三大廳,中間大廳供奉伏虎禪師、庭彈佛祖、江公祖師,后廳觀音娘娘、彌勒佛,左邊有三圣尊王,右邊五顯大帝,下廳戲臺,每年正月十六三圣王出街巡游,游龍燈紀念伏虎禪師在今尤溪收服蛟精,暢游下尤溪河道的豐功偉績,皇上御賜“千江明月”御匾。特別是正月十五元宵竹龍造型在樟湖地區(qū)是獨一。在竹龍出游時,龍頭高舉,龍尾地上擺動,在空地上環(huán)繞。在跑龍時,竹龍型如翻江倒……[詳細] |
![]() | “戲神”田公元帥原名雷海青,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宮廷樂工。安史之亂期間被安祿山所俘。安祿山命雷海青為其奏樂,雷海青忠貞不屈,用琵琶擲擊安祿山,后被安祿山殺害,不屈殉國。唐玄宗返回長安后,感其忠義,給他封了稱號,爾后歷代皇帝都給加封。到了南宋時期,因雷海青有率天兵天將殺敵傳說,又加封他“天下兵馬都統(tǒng)大元帥”。又因雷海青在顯靈時,在天上的帥旗“雷”字被云朵遮住上半部,只顯出個“田”字,故被人稱為“田公元帥……[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