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饒自然門武術(第四批省級)上饒縣自然門武術,起源于晚清時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由始祖當時世人稱之為“徐俠客”所創(chuàng)。經(jīng)第一代傳人杜心五,第二代傳人萬籟聲,逐為世人所認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萬籟聲收當時在福建工作的上饒人秦臘生為徒,幷將所學悉心傳授,成為自然門第三代傳人。到八十年代秦臘生有緣選中還在學校讀書的上饒縣人呂瑜為徒,傾囊相授平生所學,使呂瑜成為自然門第四代傳人。至此,自然門武術在上饒……[詳細] |
![]() | 上饒串堂班(第四批省級)上饒縣戲曲串堂班,是一種戲曲坐唱藝術。不化妝,不演劇,圍坐一桌,所唱皆戲文,鄉(xiāng)民多嗜之。清初,北方亂彈興起,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進入贛東北地區(qū)的廣信、饒州等府,與當?shù)剡柛咔弧⒗デ弧⒁它S腔相互融合,組成了一種新的花部亂彈戲曲(見清乾隆四十六年江西巡撫郝碩奏折)。上饒戲曲串堂班以唱亂彈為主,兼唱弋陽腔與昆曲。一班八人,分派生旦凈末丑諸行,各司樂器一件,串唱各色人……[詳細] |
![]() | 上饒信河亂彈腔(第四批省級)清乾隆年間“花部亂彈”勃興,許多外來聲腔如:秦腔、石牌腔、梆子腔、宜黃腔、楚腔等進入江西贛東北地區(qū)相互交流,又與弋陽腔、昆曲、浙調(diào)、浦江調(diào)、上江調(diào)相融,于是形成了一個雅俗共賞諸腔并存的戲曲劇種—信河亂彈腔。信河亂彈腔劇目繁多,故事通俗,貼近大眾,常演劇目100余本。清末民初,信河亂彈腔班社林立,僅玉山、廣豐、上饒、貴溪數(shù)縣,即有七十九個之多。這時信河亂彈腔已達熱潮,外省……[詳細] |
![]() | 上饒石人橋燈(第三批省級)石人鄉(xiāng)全鄉(xiāng)十個村,村村都有橋燈會組織,并選有龍頭手,由長者牢頭,以老帶新,代代相傳。每個村里的橋燈會,少則數(shù)十橋,多則數(shù)百橋。橋燈古以祭社稷、敬佛道為主,今以慶元宵、慶豐收、慶太平盛世為主題,但仍然延續(xù)古代祭典禮儀,與“廟會”文化融為一體。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二至十五日為橋燈會期,燈會時,數(shù)十班橋燈像一條條巨型火龍,向道教圣地石人殿匯集,龍頭咬著龍尾,龍尾接著龍頭,浩浩蕩蕩,一……[詳細] |
![]() | 上饒石人殿廟會(第三批省級)石人殿位于江西省上饒縣石人鄉(xiāng)石人村,始建于晉,擴建于唐,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御賜“鷹護殿額”,明嘉清21年(公元1542年)封李德勝為“西濟宏道護國崇興真君”增建道院,住殿修真道士日增,廟會活動已在當?shù)鼐哂泻艽笥绊憽C磕贽r(nóng)歷九月初一日,按慣例,當?shù)匕傩找e行傳統(tǒng)的廟會活動,以求一方平安,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石人殿廟會是一種群眾性的民間文化活動,一般為十天,……[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