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南譚坊舉人龍(第四批省級)全南譚坊舉人龍作為縣域內(nèi)最獨具特色傳統(tǒng)舞龍表演項目,它起源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據(jù)譚坊鐘氏族譜記載,族人鐘家珍于清康熙癸已年恩科中舉第二十名,揀選知縣奉禮部咨議授廣東連州學(xué)正改補南昌府進賢學(xué)教諭。鐘氏家族為慶賀鐘家珍中舉在傳統(tǒng)舞龍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建舞七節(jié)龍,故后人稱之為舉人龍。舉人龍自創(chuàng)建以來,以其精巧靈活著稱,非常適合村邊巷口、廳堂廟宇走家串戶式的表演,作為一種家族……[詳細] |
![]() | 贛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藝(第四批國家級)相傳擂茶起源于中原人將青草藥擂爛沖服的“藥飲”,是客家先民在遷徙、生產(chǎn)、生活積累形成的一種飲食習(xí)慣。據(jù)史料記載:客家擂茶由漢魏的粥茶和唐宋的點茶衍變而成,始于黃河以北,客家祖先南遷時把它帶到贛南。因其歷史悠久,以古樸見奇趣,以保健見奇效,故而獨樹一幟。贛南客家擂茶的制作技藝很是獨特。制作時,先將所配置好的材料,按比例放置擂缽內(nèi),用擂杵沿缽內(nèi)壁順溝紋走向頻頻舂搗、……[詳細] |
![]() | 全南中寨香火龍(第三批省級)相傳香火龍能驅(qū)邪避災(zāi)、除妖降魔,祈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多少年來中寨陳姓子民一直對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不離不棄,每逢大年初一起,按當?shù)亓?xí)俗一連三晚舞龍。中寨香火龍扎龍工藝精湛、比例緊湊協(xié)調(diào),插龍程序嚴謹、遵循先后有序、造型準確。舞龍更是訓(xùn)練有素、步調(diào)一致,活靈活現(xiàn),配以打擊樂節(jié)奏時而低沉婉轉(zhuǎn)、款款而行、憨態(tài)可掬;時而高亢雄渾、排山倒海、虎嘯龍吟猶如蛟龍入海!中寨自然村……[詳細] |
![]() | 全南藍巾帕制作技藝(第三批省級)藍巾帕是客家先民為了御寒防濕、更由于客家“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傳統(tǒng)習(xí)慣,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發(fā)明了一種便于拆洗的圍裙“攔身帕”和同時在外出時可戴在頭上御寒保暖的頭巾,一物兩用。在客家語系里面“身”讀成xin,“身”“巾”諧音,加之攔身帕是以藍色為主色調(diào),久而久之就把戴在頭上的頭巾稱為“藍巾帕”(因冬天使用較頻繁又稱為冬頭帕),當作圍裙用的稱為攔身帕、檔身帕。藍巾帕主要分布……[詳細] |
![]() | 全南客家熏雞制作技藝(第三批省級)客家熏雞起源于全南縣大吉山鎮(zhèn)田背村一帶的一種古老的客家民俗手工技藝。流傳于大吉山鎮(zhèn)的田背、斜溪、烏桕壩、馬安等村及周邊鄉(xiāng)鎮(zhèn)。相傳明朝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連年的戰(zhàn)火逼迫民眾走上了饑餓的邊緣。一天,一位村民把這唯一的0雞殺了,把米糠放在鍋底,雞放在米糠上,一起燒著雞,出乎意外的,雞燒煨得特別好,香味四溢,口味別致的。后來,每到過年過節(jié),他都著手烹制熏雞以祭拜上天……[詳細] |
![]() | 全南車馬燈(第三批省級)車馬燈戲是起源于全南縣南逕鎮(zhèn)馬古塘一帶的一種古老的客家民俗風情表演,一般在新年至元宵節(jié)這段時間演出,民間俗稱“打花鼓”。流傳于全南縣的南逕、大吉山、烏桕壩、中寨、大莊等鄉(xiāng)鎮(zhèn)。從當?shù)乩习傩罩邢鄠,車馬燈是明朝年間從中原地帶傳入。車馬燈的表演者為一生二旦二丑,故民間又稱“三角班”、“采茶班”。生角戴紗帽、穿長袍、掛口須,旦角頭飾絳珠、手拿花扇,丑角則車夫短裝打扮,類似戲劇人物造……[詳細] |
![]() | 花棍舞(第二批省級)全南縣陂頭鎮(zhèn)瑤山村,是江西省唯一的瑤族少數(shù)民族行政村,他們屬“過山瑤”系,擁“盤王”為本族始祖,他們在人煙稀少的深山老林里一家一戶各占一座山頭搭棚而居,在祭祀中敬拜“陳、林、李”三姓女道士為神。據(jù)說他們的祖先在遷徙的途中,有一天,在一座未知名的深山老林中被野獸圍困迷失了方向,正在族人絕望的時候,住在大山深處的“陳、林、李”三位女道士解救了他們。過山瑤民的祖先為了感謝答救之恩,從……[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