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安遠欣山過火煉(第四批省級)“過火煉”又稱“下火!,是我國傳統(tǒng)道教文化的一項絕活,源于道教正一派中的混元派紅頭道士(“陽師”)的一種祭祀儀式,一般在民間的廟堂、宮觀進行表演,用來祭祀神靈、驅邪鎮(zhèn)煞,祈保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它既吸收了殷周時代的巫祝祭祀鬼神、先秦的方仙之說,又吸納了春秋時代的陰陽五行家、道家、儒家等學派思想,是道教混元派文化遺產的結晶,由于貼近民間群眾生活,不僅流傳于國內,在東南亞……[詳細] |
![]() | 安遠茶籃燈(第四批省級)茶籃燈起源于安遠縣九龍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贛南采茶戲”的原始劇目《大摘茶》的上半段舞蹈表演部分,是反映當時茶農勞動生活的民間歌舞。早在宋朝,安遠九龍山一帶已是江南著名茶區(qū),茶區(qū)里九株特別好的紅花茶樹遠近聞名。至清康熙、雍正年間最盛,九龍茶被取作貢品,每年陽春三月,贛、粵、閩等各地茶商云集于此。茶女采茶時喜歡聯(lián)唱《十二月采茶歌》,受當?shù)伛R燈、龍燈等民間燈彩的影響,增加……[詳細] |
![]() | 安遠欣山上刀山(第三批省級)“上刀山”是我國傳統(tǒng)宗教文化,源于道教正一派中的混元派紅頭道士(“陽師”)的一種祭祀儀式,一般在民間廟堂、宮觀表演的一項絕活。用來祭祀神靈、驅邪鎮(zhèn)煞,祈保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吧系渡健痹诿鞒瘯r由雄十四郎、雄十四娘傳入安遠,在清朝和民國時最為盛行!吧系渡健北硌菡呓小凹t頭道士”,也稱“陽師”,不僅流傳于國內,東南亞許多國家也很盛行。安遠欣山“上刀山”,吸收了殷周時代的巫![詳細] |
![]() | 安遠瑞龍(第三批省級)瑞龍又稱紙龍、五股龍,是江西省安遠縣中部地區(qū)所特有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是一種頭、腰、尾五節(jié)互不相連的民間龍燈,瑞龍頭、尾各一節(jié),腰三節(jié)。瑞龍一般在春節(jié)期間進行表演,表演前要進行傳統(tǒng)的祭龍儀式,村民們手執(zhí)龍燈,敲鑼打鼓來到河邊擺上供品、點燃香燭、燃放鞭炮、祭拜龍神,進行“拜水開光”儀式,然后到各個村莊進行表演。它的舞蹈動作較簡單,舞步以小碎步和跑跳步為主,擺出“天下太平”字樣。舞龍……[詳細] |
![]() | 安遠縣孔田鎮(zhèn),古稱太平堡。宋乾道四年建東林寺。幾經興廢,至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于孔田鎮(zhèn)上官村再次重建東林寺。東林寺是安遠南片最大的寺廟,當時寺內和尚十多人,吹鼓手多人相配套。1952年,東林寺遭火燒毀,和尚四處流散,吹鼓手多為本地人,回家為婚喪喜事吹奏佛教音樂,受民樂的影響,后形成安遠南鄉(xiāng)民間大堂音樂,有10支曲牌,俗稱“十大調”。據(jù)考,全國各地均無此樂。南鄉(xiāng)民間大堂音樂始于孔田鎮(zhèn),以孔田鎮(zhèn)……[詳細] |
![]() | 贛南采茶戲源遠流長,是集客家文化之大成的一種表演形式。形成于明末清初,迄今約有四百年歷史!吨袊蟀倏迫珪蚯嚲怼份d:“采茶戲最早出現(xiàn)于贛南安遠縣九龍山茶區(qū)!痹诰琵埐枭,茶農們?yōu)榱私獬齽谧鞯男量啵瑸榱藗鬟f相互的情感和信息,而引吭高歌;茶農們還在逢年過節(jié)、喜慶豐收的時候,以民間燈彩的形式,走村串戶,自娛自樂。于是,“采茶歌”“采茶燈”便應運而生。贛南采茶戲正是在,“采茶歌”“采茶燈”的基礎上……[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