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落子一名“蓮花落”,流傳于山東及江蘇和安徽的北部,因以俗稱“光光”的單頁大鈸和竹板為主要伴奏樂器,又有“光光書”的別名。它源于隋末唐初僧侶募化時演唱的“散花樂”,至宋代演化為乞丐歌唱的蓮花落。明代在此基礎(chǔ)上產(chǎn)生了敘事蓮花落,入清后達于鼎盛。山東落子曲調(diào)質(zhì)樸無華,風(fēng)格粗獷豪放,帶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地方色彩。以其流行地域、語言、唱腔的不同,山東落子可分為“南口”、“北口”和“東口”三種。南口落子流傳于魯南、魯西南地區(qū),以山東單縣及周邊市縣為代表,受花鼓影響較大;北口落子流傳于魯西北地區(qū),受山東大鼓影響較大;東口落子流傳于濟南市以東的濰坊市、平度市等地。山東落子以唱為主,說白穿插,曲調(diào)平實,風(fēng)格粗獷。演唱時常以銅镲和竹板伴奏,因不用管弦,唱腔較為隨意,屬于吟唱型板腔體,有“慢板”、“中板”、“……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