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調又稱平調、大梆戲、大油梆,主要流行于豫北、冀南、魯西南及豫東、皖北等地,它起源于明代中期,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大平調的唱腔音樂屬梆子腔系統(tǒng),因比山東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調低,故稱平調或大平調。它的音樂板式結構多與豫劇相同,藝術風格則比豫劇更加粗獷火爆。大平調在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qū)有著很大影響,逐漸形成三個支派,即東路平調、西路平調和河東平調。大平調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劇目,據(jù)統(tǒng)計約有六百余出,現(xiàn)在保留下來的只有二百余出,其內容主要取材于《三國演義》、《水滸傳》、《隋唐演義》、《楊家將》、《包公案》等小說,多以黑臉、紅臉的“袍帶戲”為主,民間生活故事戲較少,常演劇目有《下高平》、《下燕京》、《下江南》、《反陽河》、《晉陽關》、《反徐州》、《收姜維》、《百花亭》、《戰(zhàn)洛陽……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