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花鼓(俗稱花鼓子)是流傳在宜昌市域秭歸、興山、宜昌等縣的漢族古老的民間舞蹈之一,是一種載歌載舞的演唱形式。據(jù)老藝人祖輩相傳推斷,至少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從“一周二歲打花鼓,打到九州十三府”的臺詞唱腔來看也說明了它源遠流長。地花鼓屬燈舞類,最初僅限于春節(jié)等傳統(tǒng)佳節(jié)時與大鬧花燈活動穿插進行,匯同“獅子”、“龍燈”、“彩蓮船”一起進行表演,載歌載舞,情節(jié)生動,內容樸實,表演風趣,喜聞樂見。這種文化習……[詳細] |
![]() | 興山圍鼓,又稱“八音子”(嗩吶用八個眼孔吹奏而得名),起源于武當山附近地區(qū),100多年前通過谷城傳人和保康傳人兩條途徑傳入興山。傳入前是受道樂強烈影響并吸收當?shù)孛窀杓暗胤綉蚯茽I養(yǎng)而逐漸形成的一個既能唱又能奏的民間音樂品種,是以唱為主的“八人班子”的坐唱形式,除擊樂外還有笙簫管笛。笙簫管笛在興山聲斷音絕,日趨衰亡,F(xiàn)今的興山圍鼓以吹打為主,極少演唱,廣泛用于紅白喜事以及平時自娛,其編制為豉1架(……[詳細] |
![]() | 王昭君傳說是湖北省興山縣地方民間傳說之一。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是美的化身,是和平的使者,民族團結的象征,其歷史功績和社會評價位列四大美女之首。王昭君說以“和”、“美”為精神內核,它發(fā)端于王昭君的故鄉(xiāng)興山,遍布于內蒙,輻射南北乃至全國,影響甚至到達海外,是人們口口相傳的民間文學形式。昭君初生傳說民間傳說,王昭君之母,四十不孕,一日進廟求神,夜里,夢見一輪明月投入懷中,不久生下王昭君。因此,王昭……[詳細] |
![]() | 興山縣漢時屬南郡,三國吳景帝永安三年(260)析秭歸北界置興山。興山位于大巴山余脈,長江西陵峽北側,東鄰宜昌市、?悼h,南連秭歸縣,北靠神農架林區(qū),西接巴東縣。興山民歌分布于興山縣各鄉(xiāng)鎮(zhèn)及其東、南、北部的周邊地區(qū)。興山民歌源遠流長,蘊藏豐饒,國內音樂學界部分學者將其指認為“荊楚古歌”的遺存。此說可從曾侯乙編鐘,特別是本地區(qū)長陽縣出土的商周青銅鐘磬的音列結構中找到印證。興山民歌音調奇特,常常使受過現(xiàn)……[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