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指畫是中國畫的一個獨特的形式,主要以手指作畫,據(jù)說在晉朝就有指畫的記載,郁南縣指畫主要以朱展英、朱展鵬為代表。……[詳細(xì)] |
![]() | 起源于清道光年間,主要流傳于郁南縣平臺等地。該舞配以麒麟、白馬、頭牌、宮燈、鼓燈、花藍(lán)、魚燈、掌扇、浪傘等道具。演出時由表演者各自執(zhí)一道具,多沿用“十”字步作舞蹈表演。有象征吉祥、驅(qū)惡逐邪之意。……[詳細(xì)] |
![]() | 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在郁南縣連灘鎮(zhèn)盛行舉辦禾樓舞。村民們在河灘竹林邊,一邊圍著溫暖的火堆,一邊觀賞。舞者戴面罩,頭頂蓑帽,足蹬麻鞋,身穿黑衣,晚間手持火把圍繞火堆亦歌亦舞。在古樸而悠揚的音樂中,身披紅袍的“族長”左執(zhí)牛頭錫杖,右執(zhí)銅鈴,在鈴聲號召下,眾族人依次出場,過火門,拜“族長”,雙手將稻穗舉過頭頂,慶祝五谷豐登,祈求上天再次賜福。舞者舞步輕快,號聲呼呼,一派慶豐收的景象,歌詞亦曰:“登上樓……[詳細(xì)] |
![]() | 流傳在廣東省云浮市郁南縣的民間歌謠,被稱為是南江文化變遷“活化石”。富有“山歌之鄉(xiāng)”美譽的連灘,是粵西云浮市郁南縣的名鎮(zhèn),因旅居港、澳、美、加拿大的人眾多,所以也有“僑鄉(xiāng)”之稱,這里的人都喜歡唱山歌。簡介山歌因源于連灘鎮(zhèn)而得名“連灘山歌”,由于它是南江地區(qū)人民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中的藝術(shù)結(jié)晶和歷史產(chǎn)物,承載著當(dāng)?shù)卦S多重要歷史文化信息,因此,被譽為南江文化的“活化石”。連灘山歌起源于明朝年間,流行于郁南……[詳細(xì)] |
![]() | 張公廟座落于中國民間藝術(shù)之鄉(xiāng)郁南縣連灘鎮(zhèn)。連灘張公廟是為紀(jì)念明朝萬歷年廣東總兵張元勛而建,至今已經(jīng)400多年。張元勛原為抗倭名將戚繼光部將,因抗倭有功升至廣東總兵。明代中葉,羅旁大山一帶(即今云浮市轄各縣地區(qū))發(fā)生土著人叛亂,歷時數(shù)十年之久。明萬歷四年,張元勛受命領(lǐng)兵平叛,據(jù)《張公廟碑記》載“行師甫四月剿平,積年蠶食之土悉歸版圖”“行者歌,居者寧”,官民感懷其恩德,“因此立廟祀于連灘”。張元勛因此……[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