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沙賽龍艇賽龍艇是龍舟文化的延伸。清朝,珠江三角洲下游的人們,在秋收過后舉行劃艇比賽以慶祝一年的收成,漸成風俗。后來整合端午民俗,便于農歷5月龍舟水進行賽龍艇活動。龍艇即農艇,是一種特制的較為狹窄輕快的小艇。賽龍艇是集體競技,通常每舟3-5人,不用鑼鼓,劃艇時只靠共同的呼喊一起發(fā)力,在同時間內比路程,所劃路程最遠者為比賽冠軍。賽龍艇是南沙區(qū)沙田文化、漁業(yè)文化及水文化的集中體現,寄寓了南沙人民對美好……[詳細] |
![]() | 南沙水鄉(xiāng)婚俗南沙河涌密布,形成了獨特的水鄉(xiāng)婚俗。清代,疍家人就有著以唱歌作為青年男女擇偶手段的習俗。南沙水鄉(xiāng)婚俗沿襲了趟火盆、不踩門檻、女家三朝回門的習俗,還有咸水歌表演、花艇迎親等水鄉(xiāng)特色。水鄉(xiāng)人家一般擇個良辰吉日,女家在娘家前一天由姐妹與新娘喊“四句”辭別父母、兄姐,次日出閣,新郎就劃著有篷的小船,挑個禮盒,在親朋的簇擁下去迎親。女方由姐妹幫忙,擔些簡單嫁妝送到船邊,然后上船到夫家行禮。疍民上……[詳細] |
![]() | 粵與閩連疆,是媽祖信仰重要的傳播地。自宋代始,媽祖信仰就開始隨閩人入粵。廣東沿海及海島陸續(xù)興建了天后宮或媽祖神祠,祭祀媽祖。每年農歷3月23日媽祖誕期間,民眾到天后宮朝拜進香者絡繹不絕,形成了以南沙媽祖祭祀為核心的民俗文化圈,集中反映了媽祖文化在廣東的傳播。南沙媽祖信俗是在福建媽祖信俗的基礎上融合南沙地域文化而形成的,包括搭炷夜香、祭祀儀式、樂舞、演粵劇、媽祖巡游等內容。南沙媽祖信俗是當地人民俗生……[詳細] |
![]() | “黃閣麒麟”已盛行一百多年了。百多年來,每逢佳節(jié)喜慶,神誕醮會,秋色出游,農民就舞起麒麟表達迎祥納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故民間有“麒麟獻瑞”一說。黃閣麒麟舞來自民間,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經民間藝人重新改編的黃閣麒麟舞,從麒麟的造型到舞蹈技藝都有了提高,并加入了膾炙人口的廣東音樂《得勝令》、將鑼、排鼓與廣東大笛演奏、單打等八音鑼鼓有機地融為一體作伴奏,充滿了熱烈的喜慶氣氛和濃厚的廣東特色。200……[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