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金苗族蠟染刺繡主要分布于官寨鄉(xiāng)、大平鄉(xiāng)、珠藏鎮(zhèn)、后寨鄉(xiāng),另外,有少數(shù)苗族居住的部分鄉(xiāng)鎮(zhèn)也有所分布。苗族蠟染刺繡工藝流傳有上千年歷史,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生活在兩河流域一帶的苗族同胞就已經(jīng)掌握了蠟染刺繡工藝。苗族稱蠟染為棒(báng),譯為蠟花。始為麻布蠟染,20世紀30年代用粗棉布(俗稱土布)蠟染,20世紀50年代使用機織棉布(稱洋布)蠟染,現(xiàn)在多用平紗府綢,近年有使用滴確涼試染,有抗染和不耐溫因素,效果較差,且用開水煮,蠟則變形。使用細棉質布繪染較好,能繪出精細的花紋圖案。苗族蠟染刺繡工藝主要工具有蠟刀、蠟鍋和染缸,原材料為石蠟、藍靛和自織麻布或市場上購買的平紗白布、府綢。其工序為畫蠟,即用蠟刀蘸蠟在白布上刻畫各種圖案;染色,畫蠟結束后,要對布料進行染色,染色多要重復進行;漂洗,將染浸好的……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