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毛龍”主要流傳于貴州省石阡縣龍井、湯山等鄉(xiāng)鎮(zhèn)的宴明、龍鳳等仡佬族村寨。石阡位于貴州省東北部,隸屬銅仁地區(qū),總面積2173平方公里,東毗江口、岑鞏,南接鎮(zhèn)遠(yuǎn)、施秉,西連鳳崗、余慶,北交思南、印江,縣城距地區(qū)行署所在地銅仁149公里,距省城貴陽320公里,是一個深處貴州東北部腹地的山區(qū)小縣。關(guān)于“仡佬毛龍”的源流無明確歷史記載。從“仡佬毛龍”的主要制作材料——竹,以及其“求子”的表演功能等方面看,毛龍應(yīng)源起于古代仡佬的“竹王”崇拜和生殖崇拜。據(jù)《石阡縣志》記載:“燈從唐代起”,在當(dāng)?shù)?“毛龍”屬“燈”之一種,故可推測“仡佬毛龍”歷史可追溯到盛唐時期。從民國《石阡縣志》所記載的“仡佬毛龍”在境內(nèi)活動的主要情況來看,清末直到解放前夕,“仡佬毛龍”已盛行于全縣各民族村寨之中。石阡“仡佬毛龍”是以……
[詳細(x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