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瑙縱歌又稱“總戈”,意為“歡聚歌舞”,流傳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景頗族聚居區(qū),是景頗族最為隆重的傳統(tǒng)民族節(jié)日。目瑙縱歌產生年代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目瑙縱歌的最主要活動是跳目瑙縱歌舞,正式活動前,人們在舞場中心立起四根木柱,用來祭祀太陽和指示舞蹈路線。柱側置刀、矛,象征人民強悍剛毅的性格。根據目瑙舞起源于鳥類舞的傳說,在柱檔兩端設木雕犀鳥、孔雀各一只。柱前立活竹高竿,表示生命常青。上方掛有橫匾,畫有景頗傳說中的起源地喜馬拉雅山。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目瑙節(jié)已成為景頗人民歡慶豐收的歌舞娛樂的民俗節(jié)日。目瑙節(jié)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現形式是目瑙縱歌。它包括蘇目瑙(招財慶豐收)、巴當目瑙(慶祝勝利)、定栓目瑙(慶賀新居落成)、結如目瑙(出征誓師)等十幾種。與目瑙縱歌配合的舞蹈動作雖然不多,但頓步擺肩的……
[詳細]